东林大佛在哪里,东林大佛简介 东林大佛在哪→MAIGOO百科

最后更新 :2022-12-15 21:12:43

基本介绍

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市温泉镇,属庐山景区。大佛的整体造型,吸收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镰仓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时期佛像的优点,力图达到宗教精神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结合(从小到中稿已经二十余次修改)。大佛的形像为接引式,以雄伟的身躯表现阿弥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宽厚的胸怀,以悲悯的表情表现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无尽怜爱。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即将出世的东林大佛,会成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精品。

为体现对佛像的至诚恭敬,东林僧团决定为大佛建造一宝盖,能为佛像遮风挡雨。宝盖的设计建造也为佛像贴金提供了条件,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同时,在约两千平米的宝盖壁板上刻画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展现西方三圣及诸圣众前来接引的盛况,配合声、光、电的效果,使阿弥陀佛接引情景更为恢弘。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佛教净土宗广大信众的信仰对象,在佛教界拥有的信徒最多,这是一个人人都能修行的法门,最易修持,收效最大,是佛教大乘各宗各派的最终归宿。根据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法灭尽经》、《无量寿经》等典籍中的预言,佛教传扬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佛教的末法时期以后,各宗派教法纷纷消失,最后只留下阿弥陀佛法门住世百年,救度有缘众生。东林大佛建成,直至末法时期救度无边众生,是佛教末法时代的地标性工程,将赋予佛教以不朽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

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圣像表达“愿我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远相迎”的情景。吾人睹见此圣像,便可领悟到阿弥陀佛平等救度我等众生的愿心,引发吾人信愿持名,蒙佛金色手臂的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

景点景观

项目概要

项目在既有的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其大佛坐落位置,大佛景区中轴线走向,沿中轴线展开的主要建筑的建筑标高,在基本保持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意向,加以具体化与深入化,使详细规划的主要规划意图得以实现。景区沿中轴线布置,采用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方式,将大佛景区按照七个景区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其间联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设施等,使整个大佛景区联为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其由缓而陡,逐渐升起,佛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拜佛阶梯层叠错落,踏阶两侧绿树浓阴,郁郁葱葱,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仁慈与宏伟、庄严,渐次展现在香客和游人面前。

庐山东林寺创于晋,盛于唐。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而唐代是佛教净土宗最为繁盛的时期,唐代不仅建造了大量规模恢宏、造型华美的净土寺院,而且,敦煌唐代壁画中所保留的大量净土变壁画,使人们对唐代净土寺院有一个十分形象的理解,它既是对盛唐辉煌的佛教建筑文化的回忆,也是对盛世佛教文化的向往。所以,东林寺大佛景区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力求准确、全面地再现盛唐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造型与装饰形式,不仅在空间与建筑形式上,而且在装饰细部上,力求充分体现大唐风韵,以体现光大佛教文化,再现盛世辉煌的主题。

山门区

大佛景区建筑群沿轴线布置,在轴线南端,与环庐山干线公路相邻,用一个乌头门形式的唐式影壁作为屏障,也作为景区的南部边界。由乌头门式影壁与山门,及山门前两侧作为附属用房配置的厢房,构成一个入口空间。中轴线两侧厢房后为入口区停车场。

释迦殿区

山门以内有错综复杂的水面、平台、虹桥、和凹字形平面的开敞廊亭及正殿,形成一个略似故宫午门五凤楼的空间,这是一个敞开胸脯欢迎接引性的空间,也是一个表现唐代净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的空间。凹字形建筑两翼为开敞布置的廊亭,可供游人香客停留驻足,而正殿为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弥勒接引佛和韦陀护法神。形成空间序列的第一个高潮景区。这里可以举行宏大的佛教礼仪仪式表演活动。释迦殿景区以凹字形空间、歇山式屋顶、对称布置的廊、亭,及层叠展开的水上平台,唐式万字版勾栏,构成了唐代净土变壁画中西方佛国净土寺院欢快、欣悦的空间场景,为整个景区的佛国净土氛围提供了一个空间与造型上的铺垫。

经幢区

观佛阁后左右对称布置经幢。虽然,在唐代时这里应该是放置钟楼和藏经楼,但为了适应现代佛教仪规的要求,按地形的空间格局,布置经幢。但经幢的建筑形式应该表现唐代经幢的式样与风格。使经幢成为主要殿阁——三圣殿前左右侍立的重要建筑,也成为天王殿景区与三圣殿景区的一个过渡性景区。经幢布置在向上攀登的阶梯两侧,正可成为高踞于上的三圣殿与大佛的前导空间。

三圣殿区

三圣殿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中国宗教圣山的空间格局。其主殿高踞于庭院北端的高地上,通过三重台基,和重重台阶到达。庭院前部为一个过殿,其形式为典型的唐代殿挟屋的形式,中间为主门,两侧为侧门。配置相应佛座。挟屋殿两侧通过爬山叠廊与三圣殿相联,形成一个尺度恢宏的大型庭院,并再现唐代净土寺院回廊院格局。廊于处理成透廊,两侧通透,可以透过廊于,尽览廊内外景色,如同为三圣殿罩了一条纱裙,既宏伟辉煌,又神秘幽静。庭院内除了登殿阶道与掩映的绿树浓阴外,还在轴线上布置了一道乌头门,与两个唐式八角亭。起到空间点缀的作用。亭内可设碑刻,记录净土宗与东林寺的历史,及建造东林大佛的盛举,既可传之后人以为永志,又可供香客与游人驻足欣赏。三圣殿为重檐庑殿,殿身七间,周匝副阶,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等级规格最高的大殿,其中供奉阿弥陀佛等西方三圣,构成东林大佛景区的主殿,可以在殿堂中,及殿前宏大的庭院中举行大规模念佛礼仪。是大佛景区的重要礼佛空间。三圣殿庭院前部两侧,布置服务性建筑,设置小卖、管理、洗手间等设施,建筑对称布置,为单檐5间悬山顶。三圣殿后直接登山阶梯,以略近唐代宫殿龙尾道的形式循循而上,阶梯间利用休息平台,设置观赏台,既起到一个间歇休息的作用,也可以驻足回望,增加登山路上的观景情趣,减少登山的劳顿感。

观佛阁区

观佛阁位于登临大佛阶梯的中段,位于飞虹桥前,既是一个中间平缓的休息路段,也是一个瞻仰大佛,并回望三圣殿、天王殿的重要观景点。观佛阁中设置有十六幅壁画。观佛阁为单檐八角亭榭式楼阁,与现存日本法隆寺梦殿形制相同,且位于半山之中,以其雄伟的轮廓,正可昭显唐代建筑雄大舒展的风韵。

飞虹桥区

大佛景区中利用山体中的谷涧,设置了一座飞虹桥,桥体建议设计为拱形,如空中飞虹,桥栏以唐式栏干及相应寻杖、华版,再现唐代大型虹桥的形式。并形成一个还愿堂与礼佛台之间的平缓区,可以在等山之路上,稍加休憩,也可以作为最后登临大佛佛座礼拜大佛的情绪酝酿区段。桥下茂密的林木,使人如在半天空中,有如等临佛境的感觉。跨过飞虹桥,在继续登山之前,设置了一个前导的过渡空间通过设置乌头门的作法,加强最后登山拜佛的情绪酝酿,也作为登临佛台的前导空间。平台两侧设置钟鼓楼。其后的登山阶梯,为了减缓急剧升高的山体标高,通过圆形阶梯,延长登山的线路长度,从而使登山的坡度减缓,并穿插以雕塑、花木与泉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动感的登山阶梯路线,减少登山的枯燥感与劳累感。

拜佛台区

在即将登临大佛佛座前,触摸大佛佛座时,在佛座平台之下,设置一个拜佛台案。拜佛台案前两边为法物流通的服务用房。

大佛佛座

佛座是东林大佛的所在,是宏伟佛尊屹立之处,位于景区中轴线的最高点,佛座呈正方形,内为三重汉白玉阶基,略近天坛的形制,但栏杆、阶基须按唐代的装饰纹样与制度。大佛立于圆形须弥座上,高高屹立。三重佛台可以供礼佛信众登临与绕佛礼拜。佛座周围的佛台按照曼陀罗格局,在佛台四周布置八尊菩萨。并布置草地、绿化。四周设置敞廊,既可在廊中设坐凳,供礼佛信众静坐屏息的观想、念佛,也为大佛佛座形成了一个空间的边界,使佛台区在宏伟中显出亲切宜人的尺度。廊外佛台边缘设墟墙,起到一个围合与安全防护的作用。佛座下四周可以利用高差,适当布置一些服务、管理性空间,作为大佛佛座区的功能性用房。另外,在景区中轴线右侧设上山车道,蜿蜒而上,在还愿堂后的飞虹桥引桥下与人行登山路线立体交叉,继续向上,至大佛佛座左侧。这一车路,既可以为佛座区提供服务,也可以为贵宾及年老体弱者提供便利,还起到消防通道的作用。

以上仅对景区中轴线的建筑点作了简要说明,除中轴线建筑外还有:东林新院、闭关中心、大德精舍、隐逸文化区、比丘尼院、安养院(即临终关怀、助念送往生的场所)。

- END -

狼毛怎么辨别 - 穿搭造型 -

狼毛辨别方法:1、真狼毛粗细不均匀,一般假狼毛粗细是一样的。2、真狼毛从底皮看起的颜色是...

艾杜纱睫毛打底(敲实用干货!让你颜值飞升的3个小技巧)

姐妹们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很多女明星并没有画得多么浓妆艳抹,但是你却仍能感觉到她在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