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铃,

最后更新 :2022-12-21 21:07:06

光脚赤膊「甩大棒」,棒铃出走户外。

作者/Joe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的伊朗,使用精美的波斯棒练是属于贵族精英的特权。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棒铃成为了更多人感受「身体流动」的工具。

在数千年前的中亚平原,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在马背上驾驭武器,开始使用棒类进行训练。

在北京,一些健身爱好者走上街头,赤膊赤脚甩起大棒,试图找到对身体、力量与意识的掌控感。

「感觉很自由,赤脚踩在草坪上,抬头呼吸新鲜空气,手里有自己能握住并可以带来力量的棒铃,我觉得很愉悦。」棒铃爱好者Monica这样描述自己在室外训练时的感受。

古老棒铃,已走出肌肉健美丛林,长成更具功能的健身方式。

棒铃爱好者在北京郡王府的草坪上训练

就像冥想之于瑜伽,「心流」状态是完成连续棒铃动作时的重要体验。

「如果只说一个词,那就是流动。」棒铃教练VictorRowse卢永利向精练GymSquare介绍了流动艺术家(FlowArtists)的概念。

在空间流动困难的当下,专注于身体的流动正变得流行。

也像中国民间街健大爷所使用的石锁来自少林寺,棒铃最早也起源于武术格斗中的棒术。直至如今,棒铃仍是印度摔跤手的重要训练工具。

1880年代,西点军校使用棒铃训练

图源:YouTube, Mark Wildman

棒铃被广泛运用在军事训练中,美国司法部及国土安全部所采用的体能训练体系TACFIT,其中就包含了棒铃技术。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棒铃是一项货真价实的奥运项目,曾于1904年、1932年两次入奥。然而,二战爆发后,它销声匿迹了长达数十年。

在今天,疫情催化的户外热潮,伴随着社交传播的流量红利,为诞生伊始就具备了户外训练基因的棒铃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另一方面,门槛高、上手难、重量上限低,以及优质教练稀缺和尚未成熟的训练体系,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掣肘。

图源:Sportlife
流动艺术家

社交媒体上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拿着钢棒的人,他们拎着一根或两根棒在身体四周环绕挥舞,有时出现在公园里的草坪,有时出现在河边,有时出现在写字楼的露台上。

在这些视频里,卢永利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角。五年前第一次接触棒铃后,他成为在国内进行棒铃推广与教培的开疆者之一。

卢永利年轻时打英式橄榄球长大为了提高运动表现,他开始做力量训练和大多数健身者一样,他早先接触的也是杠铃、哑铃固定器械这类较为传统的训练方式。

他认为,高水平的流动艺术家们把动作和姿势连接起来,不仅仅是一种锻炼,而是一种艺术式的训练。

卢永利

多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在棒铃练习中感受到了「心流」。心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75年提出,用于描述一种人类完全沉浸于活动本身的心智状态。研究认为,这种状态也与创造力的激发有关。

而要想安全地使用棒铃并享受其中,训练者往往需要保持极高的专注度。

「当你进入一个流动的状态,就像跳舞之类的项目,你可以进入一个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你会忘记时间,忘记自己是谁,你专注在你的动作,然后你的脑袋也会完全进入一个不一样的状态。」

尽管训练的重心各有差异,但受访者们一致表示,今年尤其是夏天以来,玩棒铃的人明显变多了。

至于为何酷爱在户外甩棒,卢永利对现代人的亚健康生活方式做出反思:「我们根本没有遵守我们的进化——我们是什么样的动物。我们现在90%以上的时间呆在室内,缺乏维生素D,也不能够适应外面天气的冷热变化,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所以,卢永利从一开始就建议大家多在户外训练,甚至推荐大家尝试光脚光膀子训练,「我们需要适应外面的环境」

图源:FitnessSeller
棒铃流行在北京
为何从都市复兴?
一线城市,健身资源集中,流行运动迭代率高,客观上创造了展开棒铃教学的条件。

而棒铃本身的新鲜加上短视频内容对美感的集中呈现,又激起了好奇,催生了人们去驾驭它的原始冲动。

Monica第一次看到这个长的像棒球棒一样的东西时,就很想把它拎起来抡。

她在2020年开始上健身私教课。第一次尝试棒铃时,Monica甚至连最轻的那根也无法控制。「很有挫败感,看着那么简单,为什么就hold不住呢?有点想征服想控制住它。」

征服欲,有时标记着爱的开始。

现在,Monica保持着一周2次、每次90分钟的棒铃训练频率,平时和朋友去北京周边玩,她们也会带上一起练,顺便拍一些视频。

棒铃练习
不久前第一次接触棒铃的Lynne,曾是一名狂热的团课爱好者。最「卷」的时候,她一周上15节团课。

今年5月,北京的室内体育健身场所因疫情防控关闭,无处可去的她在网络上看到亮马河边的风景线火了——一时间,露营、飞盘、桨板纷纷涌入这块户外宝地,当然,也包括甩棒子的人。

最早在上海做硬式壶铃和棒铃推广的栋哥,目前经营有两家主打体适能训练的健身工作室。

栋哥分析,棒铃的复兴迹象和行业整体的运动理念发生改变有关。他说,2016年刚成立工作室时,很多主流健身房做的是肌力训练,更多使用固定器材,对功能性训练的作用没什么概念。「近几年,随着团课、CrossFit的兴起,会员也在成长。他们从健身房走出来,到了体适能训练的馆子,慢慢开始接触到一些壶铃训练。」

他认为,相当一部分棒铃训练者是从壶铃转换而来。

栋哥正在进行棒铃教学
事实上,栋哥第一次尝试将棒铃纳入训练课程的时候,正在「寻找一些工具」

「体适能训练的工具相对来说不够丰富,所以我们去找了三个东西,第一个找到的是硬式壶铃,第二找到的是动物流,第三找到的是棒铃。」栋哥认为,棒铃能够更好地帮助运动员进行轴心训练和爆发力训练。

壶铃、锤铃、棒铃同属非线性运动工具,随着力矩的不断变长,操控的难度有所增加,相应地,可以做出的动作也非常有限。

三者之间,锤铃的地位最为尴尬。栋哥分析,锤铃的力矩最长,这就牵涉到大量的核心抗旋训练,长此以往,训练者的核心必定粗而壮,但这不太符合当前国内的主流审美。

未来:何以「出圈」
用户是否能够对一门运动产生可持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次带领入门的人。

对于Lynne而言,她的唯一一次棒铃体验或许不算太美好。

那堂课上,虽然老师会讲解基础知识,自己也具备壶铃训练基础,但团课节奏较快,仍让她觉得上手有些吃力。45分钟的课程还没过半,Lynne发现自己的虎口已经磨破了皮,但她还是「拼了命上完了」。课程的后半段对她来说成了煎熬,她对棒铃也从一开始的好奇转变为「怎么还不下课?」

图源:HSN
她分析,自己的受伤或许与抓握方式不正确有关。后来她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发现有过类似情况的练习者不少。

复盘自己的五年健身经历,她反复强调:「老师非常重要」。

不过,据卢永利估计,目前国内从事棒铃教学的优质教练不足100人,经常进行棒铃训练的人数不超过1000人。

虽然在圈内流行,但不可否认,它仍是一项小众运动。

图源:TACFIT

首先,棒铃存在一定门槛,上手比较难,不适宜「自学成才」。教练的稀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项运动的发展速度。

即使具备了足够的棒铃授课条件,但在栋哥的工作室,硬式壶铃仍是最为常用的训练工具。他认为,钢棒的体系里有很多硬式壶铃的影子,所以如果学会了壶铃,学棒铃也相对更简单。

栋哥对此解释道:「我们在选工具的时候,希望它的上限足够大,比如杠铃。上限值很高,那么玩的时间就会比较长。」但棒铃的上限并不算太高,常见钢棒的最大重量为45磅。上限低,意味着升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棒铃的动作套路仍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培训体系、经典路数。

没有现成的参考,就需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自己总结。自己总结的这条路是比较长的,到底怎么把这些东西给解释清楚,教练很好去理解这两年棒龄培训需求是很大,但做教练培训的特别少,特别是能把自己这条线捋清楚的那就更少了。」

图源:TACFIT

不过,对户外的天然适应性,则构成了棒铃推广的优势

国海证券今年发布的一份研报指出,根据美日发展经验与我国户外历史发展周期,此轮「户外热」景气周期有望迎来新的「黄金十年」。

同时,强社交传播属性,也是棒铃推广的有利条件。

观察露营、飞盘等泛户外运动在国内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它们的爆火与社交软件息息相关。而棒铃流动作为一种美感的创造,足以满足不少短视频用户的视觉味蕾。课堂上拍摄视频以便课后分享,已成为棒铃教练和学员们默契的共识。

在卢永利看来,学会了棒铃就像成为一个game changer,家里有几根棒铃,余生随时随地可以练。

这项小众运动的身后,还藏着一片待开垦的原野。■GYMSQUARE

-END-

欢迎给GymSquare精练公众号

标星??或「在看」

精练

GymSquare

与精益练习者,建设自由健身广场

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的精品健身内容平台

精练GymSquare正在招募:

健身科普作者/分析师/社群运营/课程产品经理

后台回复「招聘」,获取最新职位信息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

- END -

留学德国全攻略(德国留学知多少——衣食住行全攻略)

德国留学知几多衣食住行全攻略德国因其高质量的教导水平高含金量的学历体系便宜的留学用...

14k金会掉色吗?14K金介绍及保养-

14k金会掉色吗?14K金介绍及保养时间 : 2022-12-03 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物质...

闽ICP备2023011808号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留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hh0407@outlook.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站长资源合作:dhh0407@outlook.com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