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怎么淡化,小说戏剧化与戏剧小说化在艺术创作上的启示和经验

最后更新 :2023-01-07 06:12:09

导语: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自己丰硕的艺术成就向世人证实了他的全才和伟大。自上个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后,老舍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中,以大胆的风格从事多种文学形式的创作。然而,最能代表他辉煌业绩的应属小说和话剧。小说与剧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二者的关系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疏远和隔膜。消失后和戏剧,在蛇莓指向上都注重清洁、人物和对话,通过剧情起伏转折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促使读者产生思考。正是如此,这两种艺术模式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的,它们互相依存,吸取营养。而老舍就是这样一位将两种文学体裁运用地淋漓尽致的艺术天才,在此以《四世同堂》和《茶馆》为例,粗浅地谈谈老舍小说和话剧之间的联系。

小说之于戏剧的融合

老舍的小说创作中不难看出戏剧的因素,造成这一点的原因,除了民间艺术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浸养外,还和对于小说创作的理论主张有着密切的关联。老舍他"永远不刻意摹仿任何文派的作风与技巧",坚持"我写我的"。他十分推崇阿洛·贝茨的观点,"我不相信小说构成的死规则。工作的方法必随个人的性情而异。我自己的办法据我看是最逻辑的。可是我知道这是每一写家自决的问题"。老舍提倡完全意义的绝对文学创作,主张小说可以采用一切形式,同时也可以打破任何形式。

工作中的老舍

无论怎样,因人而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老舍小说叙述方式中最首要的特点。他认为小说史人类的自觉,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但是"人物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人便没有事,也就没有小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他还指出:"我们写小说的动机,有时候不是源于有个故事,而是有一个或几个人。"由此可见,在老舍的创作观里,塑造人物才是一切任务的核心。

《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老舍在文中通过抒写北平人民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其帮凶的恶劣行径,深切控诉法西斯的恶毒面目。老舍将时代的变革和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地联合在一起,真实再现了艰难的民族战争,完满地实现"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的创作意图。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老舍汲取了戏剧艺术的丰富养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现实生活的内涵,运用各种创作技巧,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四世同堂》

(1)艺术视角的冲突化

小说《四世同堂》反映的社会背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作者惯会将这样广阔的背景融入到某个特定的点里面。小说选取沦陷区的一条小胡同作为透视点,在这个点里折射出一个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羊圈胡同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便于人物的粉墨登场,是的人物形象相对集中在同一地区登场。老舍正是通过小羊圈胡同以艺术视角来描写抗战中的故事,既反映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也反映了各种社会力量的消长生息,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动荡。

(2)人物性格的塑造

小说和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通常注重以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戏剧则主要通过各种冲突矛盾来塑造人物性格。老舍曾说:"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四世同堂》中涉及到的家庭就有十七八个,人物更是近两百个之多,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个老舍将这么多的人物放在抗战这一大背景下,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求全面,而着重于人物性格的突出性。也是因此,小说中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各个人物性格却很鲜明。小说主要刻画了汉奸走狗、苟活偷生者和爱国志士这三种类型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的尖锐冲突和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戏剧化,人物形象典型化。

《四世同堂》插图

(3)人物动作的描写

和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作家不同,老舍不喜欢对人物的心理作过度地解剖,他认为人物动作才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以一种漫画式的手法,简要勾勒出人物动作的要点,以此烘托出一个个独立的人格。他说:"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当你写到戏剧性强的地方,最好不要写他的心理活动,而叫他用行动说话,来表现他的精神面貌"。这种极富戏剧性的动作,在《四世同堂》中尤为常见。老舍杜宇人物动作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一行动写出人物"这一个"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4)人物语言的描写

对于话剧的对白,老舍有个总的要求,就是"话到人到"。他对此曾作过明确的解释:"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在小说《四世同堂》中,也同样体现出了这一理论主张,人物的语言不仅将众多图像串联起来,并且"是人物性格的索解,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老舍让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说出了切合各自身份的语言,真正做到性格各殊,谈吐各异。

《四世同堂》剧照

除此以外,老舍还惯用生动活泼的口语来体现人物。他说:"我写作小说也就更求与口语相结合,把修辞看成怎样能从最通俗的浅近的词汇中去描写,而不是找些漂亮文雅的字来漆饰。"这正是如此,才使得我们在《四世同堂》里,能看到"白唧唧的没有味儿"、"不去拉倒!"、"把个官儿也丢咧","行头"、"跟包"等极富生活化的口头语,给小说平添了生活化和通俗化。

概言之,"老舍以其语言的圆熟功力,对北京话得天独厚的储藏,以及表现生活的历史特征,使他在这一方面得到很大的成功"。《四世同堂》正是因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庞大的情节线索、多样的穿插结构和非凡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它戏剧化的独白和对话描写,集中紧凑的故事情节,都使得老舍在小说创作道路上留下了追求戏剧性效果的探索者的足迹。

戏剧之于小说的融合

老舍是在从事小说创作十余年之后,因为时代所需,才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虽然对于戏剧创作来说,老舍还较为缺少经验,但是十余年小说创作积累的经验使得他积累了身后的语言描写能力和人物塑造力。在大的方向上来看,老舍仍然沿着小说创作的道路前行,并将一些小说创作的经验和方式引用到戏剧创作当中去。但是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老舍既获得了成功,也遭致了失败,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之路。他说:"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他还自信地说道:"跟我写小说一样,我向来不跟别人跑,我的好处总是我自己的。"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老舍博采众长,并且积极吸取西方的创作方式和路径,使得戏剧创作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上大放异彩。

《茶馆》剧照

在寥若烟海的文学创作中,《茶馆》是其间最为璀璨的明珠。它通过描写从维新变法运动到抗战以来近五十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深刻揭露了旧时代的黑暗与罪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老舍"葬送三个时代"的伟大主题。老舍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俯瞰社会生活,满怀这对于新时代的歌颂去鞭笞旧时代。稍显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多年从事小说创作使得他一下笔便不自主带入小说的思路,且不由得被这种思路牵着鼻子走。

(1)戏剧的取材特点

戏剧的创作虽然不那么严格,但囿于舞台时空的限制,很难排布开,稍不留意,就显得松散冗杂。剧作家通常选取微小的体裁作为切入点,从细微中窥见大事件。这样的结构虽然稍显紧凑,但是表现的面比较小。《茶馆》保留了老舍小说中视野开阔的特点,着力反映维新变法到抗战结束后近五十年的世事变迁。老舍从他熟悉的社会生活出发,选取某个小窗口——北京一家祖传的"裕泰茶馆"作为切入点,从侧面反映三个即将崩溃的时代,揭露出旧社会的本质矛盾。剧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从茶馆中的人生百态,典型地再现了茶馆中这些人物的生活变化,深刻地体现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愈发困难,社会愈发黑暗的真实现状,从而达到作者试图以一个茶馆的不同时代变化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变化的艺术创作目的。也正是因此,《茶馆》成为了一篇气势恢宏的长篇巨制。

《茶馆》经典片段

(2)戏剧矛盾的削弱

如果说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那么戏剧就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冲突是生活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成分之一,但是那种把冲突当成是戏剧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偏见。因为对于冲突不能作如此狭隘的理解,戏剧中的矛盾斗争仅仅只是戏剧冲突的一种形式,随着戏剧的发展,冲突的概念也越来越广泛。

《茶馆》正是以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描写取代了对于人的思想意志的描写。作为小说家兼戏剧家的老舍,冲破程式化的枷锁,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直接引入戏剧领域,打破那种"打架"戏、"辩论"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戏剧中新的成分,完成了对于戏剧情节的淡化,这正是老舍在对冲突矛盾处理方式上的独特之处。

1958年版《茶馆》

《茶馆》虽然是戏剧,但是作为小说的特征也相当明显,其中对于矛盾冲突的处理是单面的,且不那么明显。其全部情节与细节充分生活化,布局平淡朴素,如同生活之流涓涓向前。这种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加强了戏的说服力和厚度,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人生意蕴和体悟。

(3)小说的布局结构

在所有文学形式中,戏剧创作是最需要讲究结构技巧的,作者需要充分调动能力来谋篇布局。《茶馆》的戏剧结构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品采用将多个人像剪影到同一个载体之中,以一个小的切入点来展现宏伟的社会变迁。《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多达70个,但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剧本的目的不在于个人,而在于雕刻一部社会变迁的人物群像。老舍善于把带有哲学思辨的时代精神融入戏剧结构当中,从而将一个主义或问题巧妙地摆到观众面前。

小说《茶馆》

《茶馆》整体的三幕戏,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时代、几十幅人物剪影构成的。对于这种剪影式的创作,向来是毁誉参半,甚至有评论者认为:《茶馆》的粒式结构过于松散,有损于它的艺术价值。但是我应该看到的是,缺陷也是特色,并且艺术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老舍吸取小说创作的手法创作《茶馆》之时,采用这种群像并现式的创作方法,不仅诶呀使文章变得松散,相反地,还加强了戏剧的艺术性和完整性。显然,如若不采用这种线性与层面完美结合的结构方式,要充分反映这样磅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仅仅依靠"一人一事"的传统线性结构方式是难以办到的。

(4)小说人物的塑造

人物穿插是小说创作的惯用手法,戏剧中沿用这种方式会使剧本形象更加生动,且更富有生活情趣。以往的剧作家由于可以追求戏剧技巧,转而忽视了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点在老舍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惯写小说的他,一进入戏剧的创作当中就摒弃里懿王剧作家的常做方式,不知不觉地借用小说写作的技巧,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用人物的坚实来弥补结构的平板。

同时期经典小说作品

可以这么说,《茶馆》主要的艺术成就并不在于高超的技巧,而在于塑造了王利发、秦仲义、刘麻子、马五爷等一系列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说:"从小说的经验中,我得到两条有用的办法:第一是作者的眼睛要老瞪住书中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事无大小,都是为人物服务的。第二是到了适当的地方必须叫人物开口说话;对话是人物最有力的说明书。"因为小说、戏剧的差异较大,使得这种借鉴和渗透显得特别醒目。对于穿插的描写,"注重人物与行动的细微处"是老舍勾勒人物形象的一大特色。因为戏剧不仅给人"整个的印象,它的重点还在于部分上",这样结构尽管"散漫一些",却因为如此,"更显着真切"。《茶馆》正是靠着这种人物穿插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老舍近照

胡青先生在谈到这本剧作时,也指出"《茶馆》全剧并不是用一个故事来贯穿的,它是一出以人物为中心的话剧,好多小故事被十几个主要人物和几十个次要人物穿插在一起。这小故事大部分很离奇,很特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唐铁嘴的三次上场、刘麻子的炫耀洋货、中年妇女的忍痛卖女等。尽管没有起到什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剧情更加饱满,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剧中所有的细节穿插和虚实结合的剧情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场面,正由于如此,《茶馆》的主题才得以最高度的集中,这与《日出》中"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主题"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异曲同工。

结语:总的来说,作为小说化的戏剧,《茶馆》既有它成功之处,也带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但不管怎样,都不应该用这些缺点抹杀掉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的事实。或许正是它的不规则、不道地,赋予它这种魅力。尽管老舍可能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新的艺术探索,但确实在这种自发的不同艺术形式的互相渗透与重新组合中,新生了一些闪光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故事,更重要地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性格"——种属于它自己的戏剧性格。从《四世同堂》到《茶馆》,我们看到了老舍在小说和话剧创作手法上区别和联系,并且看到了这种联系带来的融合和新生。当然,小说的戏剧化和戏剧的小说化并没有使两者分别失掉各自的特征,相反地,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各自创作的形式,走向了一条创新、融合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蒋伯潜,蒋祖怡《小说与戏剧》

老舍《写与读》

老舍《事实的运用》

老舍《八方风雨》

老舍《对话浅论》

孙犁《读作品论》

老舍《文学概论讲义第14讲〈戏剧〉》

- END -

詹尼佛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allure》杂志大片,身着泳装自信展露腹肌)

詹妮弗安妮斯顿杂志大片身着泳装自信展露腹肌詹妮弗安妮斯顿登上美版杂志月刊封面身着香...

glico,Glico 格力高 ︱ 日本巧克力 ︱ 巧克力之吻,你的吻里有巧克力的味道...

Glico格力高 Glico 格力高集团是一个通过善于对消费者的各种不同需求加以研究并为满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