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黄河流九曲,风骨在山西|风陵渡|碛口|大禹|运城|山西省_

最后更新 :2022-12-08 18:11:32

山西,表里山河,土厚水深,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山西,人杰地灵,古韵悠远,从人类起源到黄河变迁;从民族融合到长城绵延;从古建之光到晋商之路;从红色之火到非遗精粹,山西囊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诸多精华,正所谓游山西就是读历史。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文博游学之旅”系列文章的第六条线路“体味黄河风情”。我们选择了流经山西的浩浩汤汤黄河水边令人流连的几处美景,带您一起体味黄河风情。

游山西必得游黄河。黄河不懂委婉,她干脆直接,畅快咆哮。她在乾坤湾潇洒转出320度,尽情起舞。她越汹涌,艄公号子便唱得越起劲;她越惊险,崖壁禅院的香火便越旺盛。黄河,鼓舞了山西流域无数儿女的心,山西人顶着千百年的风浪,硬是走出了晋商驼道。黄河用她那965公里的澎湃,冲撞出山西的精彩,拍打出山西人的任性。正所谓黄河之魂在山西。

太行、吕梁横亘成一道天然屏障,黄河、汾水滋润着这方土壤,“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点,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旅游资源。游走山西,与美景同行。

老牛湾:黄河在此华丽回旋

老牛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苍凉和古朴是它的魅力。黄河与长城在这里握手,新旧在这里更迭。这个位于晋蒙交界的地方,是母亲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以黄河为界,黄河往南是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边则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老牛湾,就位于忻州偏关县万家寨镇,是真正的“鸡鸣三地”之处,更有黄河入晋第一村、天下长城第一墩的美誉。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黄河之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弯。长城也在这里沿着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肩向南,好似两条腾飞的巨龙。

老牛湾风光

说到老牛湾的命名,源于一段神奇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降暴雨,久不停歇,大地一片汪洋。太上老君心有不忍,于是牵着牛下界犁地,让大水改了道。但是,在距老牛湾30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叫做明灯山的大山,山上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当太上老君的青牛来到此处犁地时,猛然抬头看见了那盏灯,顿时受到惊吓,掉转头就跑,它身上的犁于是在大地上留下一道大湾,形成了如今的老牛湾。

老牛湾古村落

处于黄河与长城握手处的老牛湾,在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村中的屋舍、道路、建筑等,都以石材垒砌而成,散发着浓浓古韵。面向着黄河,黄土之上,是老牛湾人世代居住之地。老牛湾人自古都与紧邻的黄河休戚相关。过去,他们靠天吃饭,倚赖捕鱼谋生。如今,万家寨水利枢纽将这里旧貌变新颜,黄河水也变得温柔和缓,家家户户不再听天由命,可以坐着船儿悠闲地去捕鱼,也可以靠着来此旅行的人,做些小买卖挣钱。

老牛湾堡

在山路间,老牛湾村紧靠着老牛湾堡,那可是明代的边防要塞。历来,黄河与关堡总能迸发出战火纷扰。当年,曹操为了北定中原,曾在此举兵征战,并构筑起藩篱,以此作为抵御外族的屏障。据《山西通志》记载,老牛湾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是明长城山西段的重要关隘。

乾坤湾

除了广为人知的老牛湾,还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百里长峡中的最美回环”的乾坤湾。乾坤湾被中外专家学者定义为太极八卦图的天然发源地。目前,乾坤湾由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观提升为凸显阴阳、天地、乾坤为一体的有丰富内涵的旅游风景区。

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

黄河水激荡于陡崖之间,不经意中,流经了一处古渡、古街、古铺、古刹、古村落会聚的名镇——碛口。在碛口古镇,从前车马慢,如今故事长,古渡被岁月浸染出悠长韵味。

碛口古镇

碛口位于吕梁临县城南48公里处的黄河边,依吕梁,襟黄河,自古就是兵家要冲,明清以来凭黄河水运,一跃而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被世人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想当年,各方货物在此中转,鼎盛时期,码头上每日过往船只多达百余艘,旅店酒肆也达到数百家。于是,碛口有了“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称。其实,碛口的繁华,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为天下黄河第二碛,仅次于壶口瀑布。说到“碛”,这是黄河中游特有的一种地貌,指河道中的沙石堆积而成的浅滩。这里是一段半公里长的暗礁,落差达到10米,水急浪高,碛石滩险,舟船难渡,素有“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之说。无奈,众多的商人们至此只得望碛兴叹,不得不将满船货物卸在岸边,再雇请驮队来转运。也因此,碛口成为了黄河水运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辉煌的历史,必将留下灿烂的文化。碛口现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其悠悠古韵,使得这里有着“活着的古镇”之称。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据史料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到了道光年间,店铺多达60余个;及至民国五年,店铺可谓林立。

如今,古镇依旧保持着古色古香,老店铺、老字号、老屋宅上有着明清风格的雕刻,到处是文化,遍地是艺术。漫步在这条长街上,令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过去,一切都是那么厚重与深沉。

黄河壶口瀑布,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体现我们民族精神最强音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临汾市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因气势雄浑,享誉中外。黄河巨流在宽数百米的两山之间奔泻,一路咆哮如雷,势如蛟龙,至吉县龙王山一带,骤然收入仅30米宽的峡谷之中,水势迅猛,坠入一道石槽中,落差竟达30米。因其如壶注水然,故曰“壶口”。

壶口瀑布

霎时间,原本已呈汹涌之势的河水,为行将被擒的命运所激怒,顿时狂躁不安,巨浪翻滚,在搏岸击石的霎那,激起团团水雾烟云,经阳光斜射现出七色彩虹,形成“水里冒烟”“彩桥通天”的奇观,真乃“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之射”!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壶口的景色,四时不同,严冬时节,冰封河面,银装素裹;春暖之时,咆哮如雷,气势非凡;至于盛夏,洪波盈岸,壮观之至;而秋季,则洋洋洒洒,彩虹贯天。

壶口奇观——谷涧生雷

河水从壶口跃下之后,在石槽中翻腾着,扭动着,向前涌去,恰似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因此这条石槽又被称为“龙壕”。一方是山石,一方是流水,亘古以来,彼此之间就在顽强地较量着。流水撞击山石,山石抗拒水流,相互间猛烈地激荡。水滴石穿,黄河竟然在巨大的顽石上凿开一条数千米的壕沟。

《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壶口紧连着其南面的孟门。而至唐《元和郡县志》所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约1600米。而今天的壶口却距孟门3000米。现在的壶口,仍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这是多么巨大的自然力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不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奋发上进的最好象征吗?!诞生于惊涛骇浪之中的中华民族,又在壶口瀑布的万古激荡中发出了抗击日寇的震天怒吼: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至今日,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生动地勾画出大河奔流的壮景。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当代诗人陈运和的诗《壶口——歌喉》,夸黄河“为五千年文明史领唱,音符始终不变,气势震憾神州”。

如今,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为世人展现出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的雄浑,也展现出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运城永济是个县级市,位于山西最南端,为黄河东岸第一县。永济有什么看头?那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得细细说它一大堆。

天下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蒲坂韩阳,唐朝美人杨贵妃的故乡;神圣爱情的故事源,普救寺,崔莺莺与张生;五峰山,五圣居住的神秘山;虞乡镇大文豪柳宗元故居,“倒座衙门”;中条山神潭大峡谷;古老的蒲州古渡;黄河边的镇河大铁牛……

永济,上述任何一样都有风光名胜的重量。永济人倚在祖国的母亲河边,吮吸文明的乳汁数千年,生发的故事自是数不胜数。上期,我们游走了黄河入晋以及上游的美景:老牛湾——碛口古镇——黄河壶口瀑布,本期,我们继续游走第二条路线美景,黄河在永济留下的辉煌: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

鹳雀楼:诗因楼作 楼因诗名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其中,不少楼因诗而闻名,如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的越王楼,因王勃《滕王阁序》而闻名的滕王阁,因崔颢《黄鹤楼》而闻名的黄鹤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闻名的岳阳楼,等等。

鹳雀楼主楼

位于运城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黄河岸畔的鹳雀楼,其为世人所熟知,也是因为一首诗。公元723年,一个仕途失意的河北小官吏,在古时的永济——蒲州小住数日。那是一个落日熔金、晚霞似火的傍晚,他信步走出蒲州西门,登上河畔的一座高楼。站在顶楼,望着落日衔山、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一时间,未酬的壮志、胸中的块垒,伴着激荡的诗情涌上心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二十个字,写尽了人生感悟,更写出了黄河博大的胸怀。

作诗者,王之涣;登临楼,鹳雀楼。它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化名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这是一座见证过大唐中都蒲州繁华的古楼,也是中国历史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黄河岸边的楼宇。它穿越了1400多年岁月风雨,于新世纪之初,铿锵重生,续写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为镇守蒲州,时任宰相宇文护下令,在蒲州城西门外筑楼,用作军事瞭望。历经隋、唐、五代、宋、金数朝700余年后,至元初,毁于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之下,仅留存下故址。明初之时,故址本还存在,但后来因为黄河水泛滥,河道频繁变动,使得故址也难以寻觅了。人们无奈,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了。

1992年,众多专家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积极响应,于1997年底重建鹳雀楼。2002年9月26日,崭新的鹳雀楼终于落成,盛迎四方宾客。新落成的鹳雀楼是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其木构和彩绘技术堪称一流。楼体总高近74米,分四檐三层,共7层高。加上底座的高台,巍然耸立云天,叹为观之。

其实,唐朝二百多年间,除了都城长安为世界数一的城市之外,还有几大中心雄都值得一提,如河南洛阳,如山西太原,还有与长安对应的黄河东岸的蒲坂,其人口密集,漕运发达,经济繁盛。蒲州更是河东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我们站在鹳雀楼下,感受着那扑面的古风,耳边似乎还回响着诗人王之涣那20字的诗情诗韵,怎能让人不醉?

普救寺,蜚声中外的“爱情圣地”

普救寺位于永济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创建于唐代,原名西永清院,因五代后汉郭威攻城问策寺僧,更名普救寺。

普救寺莺莺塔

普救寺的标志与象征——现存密檐式仿唐砖砌莺莺塔重修于明代,平面方形13层,高36.76米(不计塔刹)。莺莺塔有一个十分奇妙的特点——声学效应,站在塔的不同位置,人们可以听到十多种不同的回音现象。其中,以石击塔西24米处击蛙台岩石,可连续听到三声“蛙鸣”;夜深人静时,塔中可听到塔周几百米外的说话声;靠近塔底层四面中的任意一面的中心,可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经塔反射变成一个异常奇妙的“音乐柱”;人在塔的九层讲话,站在下面的人听到的说话声不是从上面传来而是从塔底传来;若是人在塔的五层上讲话,说话声音便从塔顶、塔底两处向塔的中间连续反射,形成一种效果极强的立体声……莺莺塔正因为具有这样奇特的声学现象,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有着世界奇塔之誉。

普救寺名闻天下的还不仅是塔。普救寺是戏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唐朝时期,张生和崔莺莺在这里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当年,赴京赶考的张生因途中遇雨,暂避普救寺,碰巧遇到了送父亲灵柩回乡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文学史上,元曲杂剧名贯史册,《西厢记》领衔元曲。从此,普救寺、莺莺塔名满天下,成了蒲州独特一景。

普救寺很不一般,还因为这里有着更真切的爱情故事。相较于牛郎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董永与七仙女等,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是那么真切,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的爱情,是活生生的一段人间佳话。也由于《西厢记》的问世,普救寺内的舍利塔被更名为“莺莺塔”。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黄河大铁牛,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

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中游东岸的蒲津渡遗址上,4尊铁牛分列两排,它们面朝黄河,双目似铜铃,身姿如大山,铁骨铮铮,牛气袭人,已有近1300岁之久。

1998年8月,铁牛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而出。铁牛们与鹳雀楼、普救寺为邻,目睹过王之涣望着滔滔河水,吟诵白日依山尽;听过那香火旺盛的寺院内,崔莺莺与张生“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爱情故事。

元代著名戏剧《西厢记》中,张生出场就是到蒲州游览黄河。当时,黄河上有座竹索浮桥,即蒲津渡浮桥。蒲津渡历史悠久,是古代黄河中游一个重要的渡口,是秦晋两地贸易往来,以及军队集结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之前的蒲津浮桥,为竹索连舟浮桥,用木桩做地锚,很容易被黄河水冲坏,难以持久使用,不但劳民伤财,还严重影响贸易往来。

到唐开元年间,随着国力的强大,生铁产量也已十分丰富。于是,唐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派中书令张说主持修建新的蒲津浮桥,在两岸分别铸造4尊铁牛为固定地锚,将脆弱的“竹索”变为了牢固的“铁索”。除了牢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牛被视为镇水神兽,这8尊铁牛置于此,也是被寄予了守护黄河的美好愿望。

一时间,四方能工巧匠汇聚于此,黄河岸边顿时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匠人们先以黄蜡雕塑出造型,再将澄泥涂于蜡模外部,接着用火烤,待泥模烘干后将蜡液排出,灌入火热的铁水。最后,当铁水凝固后打碎泥模,于是乎,铁牛成型。

黄河铁牛雕塑群

专家测算,这4尊铁牛每尊重达45至75吨不等,长约300厘米,宽约110厘米,高约150厘米。无论铸造技术还是雕塑艺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从此,黄河两岸边有这8尊铁牛来守护,彰显了盛唐之气。

铁人雕塑

和铁牛配套的还有铁人、铁山、铁墩、七星状铁柱等。其中,每尊铁人高约1.9米,其外貌分明,形象生动。只是,铁人的身份至今还无法确定。

这批铁牛的确非同一般,它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大、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并且每尊铁牛下方,有和牛身相连的6根带着倒刺的长铁柱,倾斜度近45度,牢牢扎入地下,保证了上部铁牛的稳定、坚固,使其可以承受来自浮桥的水平拉力,堪称古代桥梁工程的典范。据推算,此项工程共耗铁约1100吨,占当时全国铁年产总量的4/5。

如此浩大的工程,参与人数也数以万计。虽然投资巨大,但却压住了黄河的怒涛,为两岸人民服务了500余年,畅通了交通,便捷了经济。

再转回蒲津铁索桥,它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只可惜在元朝初年被烧毁。桥被毁后,蒲津渡也一度荒废,但铁牛仍然存在。

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曾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上百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才被废弃,铁牛也最终于20世纪40年代被湮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出土的,只是东岸的4尊铁牛,至于西岸的铁牛,尚不知其在何处。

蒲津桥的兴衰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黄河一进入山西就气象万千起来,山与河相唱相和,一个个险关要塞雄踞山巅、俯瞰大河。但可以夸于世人之前的晋商,偏偏在黄河这条血脉上,大胆地标注下一个个中华文明的象征——黄河古渡。黄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带活了大河。本期,我们带您欣赏最后一条路线,也是黄河即将流出山西的那段辉煌: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此三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

风陵渡,点燃天下第一火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金庸先生在作品《神雕侠侣》中让杨过与郭襄相遇的风陵渡,其实就在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地方虽然不大,却守着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的大门,自古便是晋陕豫三省的咽喉要冲,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称。

“风陵”的诞生,与传说中华夏名族的领袖黄帝有关。风,即风后,为黄帝的丞相,由于风发明了指南车,才助力黄帝大胜蚩尤。风后去世后,黄帝十分难过,建造陵墓厚葬之,即为风陵。再后来,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为“风陵渡”了。

黄河出山西的古渡口

黄河经偏关县的老牛湾进入山西省内,从这里开始,陕西与山西以大河为省界。自有人类起,有峡谷处便会有渡口。风陵渡也是其中之一,它还对应着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十分特别。并且这里,还是一个近似于直角的大拐弯。风陵渡恰好就在这个拐角处。

黄河风陵渡拐弯

风陵渡的特别,不止于名字的由来,还在于这里有着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发现,可谓是黄河即将流出山西时,对这片土地的又一次眷顾。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最先在这里学会取火。上世纪5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风陵渡附近的西侯度村发现了数十件人类早期使用过的石器。其中,烧骨的发现,令西侯度闻名世界。此前,我们只知道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会用火,而西侯度人把用火的历史推到了180万年前。人们从此开始用火进行熟食加工,或直接烧烤,或在石上燔,在灰烬中煨,或涂泥以炙……为后世的烹饪奠定了基础。难怪,人们称西侯度人为“人类烹调之祖”。甚至,200年前由西方发动的工业革命,本质上也是火——蒸汽动力的驱动。

风陵古渡

风陵渡还有着极其特殊的区位。它是一个渡口,又不仅仅是一个渡口。中华文明诞生前夕,大江南北的史前文化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局面。但最终,稳定的文明摇篮定格在了黄土高原的南部,即今陕西、山西、河南的交界地带,呈“品”字形排布,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黄河金三角”。

风陵渡所处“黄河金三角”一带湿地云集

从西侯度人、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存,到半坡、仰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再到陶寺、二里头等“准文明遗址”,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相继地出现在这一带。这里就像是一部历史古籍,记载着中原文化的发展。一直到后来的夏商周、秦汉唐,都曾在这里上演着中原文明的迭代更替。

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

上世纪90年代初,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1410米,宽12米,桥墩高20米,主孔桥跨度更是达到了114米。它横跨黄河,沟通了晋陕豫三省交通,老渡口的繁盛也就此画上了休止符。十余年后,这片黄河滩成了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景区。

风陵渡见证了历史兴衰、人类命运。黄河浩浩汤汤,从此流出山西。

大禹渡,万里黄河神游处

从古至今,万里黄河两岸,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位于山西南部运城市芮城县城东南10公里的黄河之滨,它傍水依崖,风光秀美,素有“黄河明珠”“北国江南”之称。

黄河芮城大禹渡拐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夏秋之季,站在黄河岸边,翻滚的黄河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其雄伟粗犷之势,使人胸怀壮阔,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冬春时节,黄河在这里风姿万千,美轮美奂,尽显黄河母亲的温柔美丽和博大胸怀,是最有黄河自然风光特点的游览、观赏之地。

这里更有许许多多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大禹渡村南临河之处,有一虬枝参天的古柏。相传大禹当年接受治水重任之后,跋山涉水,备尝艰苦。一路上只见洪水滔天,愁得他茶饭不思,来至大禹渡柏树下昏昏欲睡,就倒在大树下睡着了。大禹梦见父亲鲧一把拉住他哭着说:“当年我治水只知堵,不知疏,大事未成,遗恨千古!”这时,一女神骑着青鸟飘然而至。“哭不能将洪水哭走。”女神递给禹一碗水,禹接过碗,只见碗中有一座高山拦住洪水。正看时,忽然飞来一块石头,将碗打出一个缺口,水流光了。此时禹突然梦醒,恍然大悟,原来是女娲娘娘教自己劈山导水呀!最终,禹治服了洪水。

大禹渡不但有许多美好的传说,还有不少古老的建筑。在这里,人们为祈求幸福平安、河水安澜,于是在黄河岸边恭塑了圣水观音和水官大禹两尊神像,面河而立。并分别修建了观音庙和禹王庙。两庙宇毗接相连,比丘和合一处,众木相倚成林,故名合林寺。

大禹渡,不仅是远古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地,而且是当代群众改造自然、引水上塬的成功杰作。住在黄河边,吃水比油难。上世纪70年代,芮城人秉承大禹治水精神,在茅草丛生的神柏峪,开山辟崖,运石填坡,引水上塬,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引黄高灌工程。

徜徉在风光如画的大禹渡,仿佛可以聆听到大禹治水的千古绝唱;目睹那提水上塬的壮观景象,令人不禁感概人类的壮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古渡风光秀。如今,大禹渡通道发达,交通便利,陇海、同浦铁路和连天公路沿黄河两岸纵贯东西;呼北公路、太风公路横接黄河南北。东有三门峡黄河大桥,西有风陵渡黄河大桥,又傍依芮灵黄河大桥。山西省旅游黄河二级公路穿景区而过,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到的旅客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

茅津渡,大河东进的最后挽留

在山西运城平陆县城五公里处的黄河边,茅津渡已静静地伫立了三千多年。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

历经三千多年的兴衰沉浮,茅津渡始终都是黄河上盐运航道的重要节点。无数盐贩走卒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成就了一段段商业传奇。在平陆县张店镇坪头铺村,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古道。数千年来,人们正是通过这条古道,将运城盐源源不断地运往茅津渡。

据考证,这条古道最早由周朝时期的虞国人修建,因此又叫“虞坂盐道”。虞坂古盐道上源源不断的盐车走卒,为茅津古渡带来了持久的生命力和长久的繁荣。

由此,我们能够推测出这样一个场面:当船工们踏着砂石,负着纤绳,将满船漕粮千辛万苦地牵到茅津时,早已是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眼见热闹的茅津渡上炊烟袅袅、人流熙攘,酒旗飘飘、香气四溢,难免要上岸歇息,一醉方休。那时的茅津滩上,定然是白帆林立,船只成排,人来车往,笑语喧哗。修整完毕后,他们又溯河而上,直奔关中。

商业的繁荣,促成了茅津古镇的形成与发展,茅津镇也成为一个因渡口而兴的大镇。据《平陆县志》记载,当时的茅津镇人口近万,镇上商店更是多达三百家。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往日的辉煌被人津津乐道,茅津渡的美景也让人沉醉。

茅津晚渡

夕阳西下,徜徉在渡口边,但见舟船横陈,晚霞如火,水天一色,被称为平陆古八景之一的“茅津晚渡”,令人流连忘返。

此外,在平陆县三门镇杜家庄村段的黄河沿岸,到现在还留有船工们拉纤时留下的黄河古栈道,那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夕阳之下,黄河在落日的余晖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颇为壮观。而这条被岁月侵蚀的古栈道,此时看起来更像一条链接古今的时空隧道。它带着岁月的斑驳,静静地躺在那里,静观千年。

千百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黄河船工,撑起了黄河航运的繁荣。他们就像一朵朵转瞬即逝的浪花,人们记不起他们的名字,却在世世代代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福祉。如今,茅津古渡早已归于沉寂。“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蔼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曾经的茅津古渡依然藏着岁月、藏着故事、藏着诉说不尽荣辱繁华。

当然,黄河所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介绍给您的这些,更多的美景和韵味值得您驻足和探究。浩浩汤汤的黄河水,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黄河流水万年长!

来源:山西文化旅游网

原标题:黄河九曲流,饶晋好风光

- END -

修正祛斑霜(修正茜妃祛斑霜和凝肌透白淡斑霜有什么区别?)

修正茜妃祛斑霜和凝肌透白淡斑霜有什么区别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一个脸上有雀斑的女孩子...

丹麦出国留学(教育质量高、学费低廉,“童话王国”丹麦留学大盘点)

教导质量高学费便宜童话王国丹麦留学大清点随着人们生存水平的提高和教导认知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