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看的电影,豆瓣9.3,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电影_澎湃号·湃客_

最后更新 :2022-12-10 06:18:00

原创 橘子 小花生网

橘子:最近影院排上了大批经典电影,不少挺治愈温情的。

其中,打头阵的是《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影片,什么来头?

左为重映版海报,右为原版海报

这部首映于2004年的电影,豆瓣上124万人评出9.3分!豆瓣电影榜TOP16!被清华附小选入推荐影单!

这也是前50名里唯一教育题材影片,都说是最伟大的教育电影。

当年一上映,就横扫奥斯卡、金球奖等最佳外语片,最佳歌曲奖提名。

大家把能想到最美好的词都给到了这部作品:

“再没有这样美好的故事了;音乐的力量、歌声飘荡让地狱化为天堂;伟大的老师;池塘畔底有天使 ...”

豆瓣高赞长评里,有人说:

@热心网友方先生 :“结尾有泪点,教育可不简简单单是体罚那么简单,可见一个表面爱捣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开的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远不要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感人肺腑,里面的音乐也非常不错。要说遗憾就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没有被带到正道上来,可怜了我的男中音。”

其实电影主线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一所寄宿学校当学监老师,面对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是如何改变孩子以及他自己命运的故事。

多年前,橘子看过这部电影。

当时,只是感动于一位好老师的伟大!

看到马修(故事男主,学监老师)离开校园,被关在教室的孩子,一边唱着天籁,一边用纸飞机传递感谢时,真是哭得稀里哗啦 ...

这两天,借着重映的劲儿,橘子又去重温了这部影片。

感动之外,也对这部影片有了更深的认识,关于偏见、关于救赎、关于惩罚与教化 …

比如,当我们认为孩子“不够优秀”时,甚至于孩子都自认为“我不行”时,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可以怎么做?

你看,这其实是一个“打破偏见,助孩子成为自己”的故事。

当年的“调皮”男孩,后来的世界知名音乐家

所以,这次重映,橘子非常推荐大人陪着孩子一起观看:

1、大人看,打破对孩子成长偏见,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2、 孩子看,拒绝自我设限,人生无尽可能;

3、一起看,感受一场春风化雨的教育实践!

而这部电影独有的法式温情,音乐也好,镜头也罢,更是拥有打动人的魅力。

去影院重温前,可以照着下文思路,提前预习“知识点”;去不了影院,也可以看看这篇,有所收获~

来,伴着这首电影主题曲,和孩子一起从“塘底少年”的“救赎”中,感受教育的温情力量 ...(小提醒:正文有部分剧透)

本文由小花生网原创编写,转载请联系授权

1.

和孩子一起,亲手打破偏见!

电影一开头的环境,“塘底寄宿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偏见的环境。

塘底学校的意思是“池塘之底”,是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最差的学校。

外界的人都认为,只有那些被家长和社会放弃的“放牛生”(来自台湾的说法,在素质教育未普及的时候泛指“垫底生”或“差生”)才会来这所学校。

在这样充满偏见的环境中,老师对学生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偏见。

马修来这所学校之前,学校里一共有三类人。

一类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强硬派,他们认为这些孩子无可救药,也不打算进行真正的教育。

校长自己就明说,这所学校和里面的孩子不过是他升官之路的“垫脚石”。

对孩子,他奉行简单的“犯错—惩罚—改正”模式,有孩子犯错就打或者关禁闭,如果不改,就罚到你改为止。

这位校长,和以前很多家长的“孩子不懂事,打一顿就好了”的教育理念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这种暴力解决一切的教育,很难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另一类是以门卫马克桑斯为代表的“温和派”,他们认为孩子都是单纯无害的小天使,即使被伤害得头破血流,也一笑而过。

他们真正关心孩子,但是却认为孩子永远没有错,也不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孩子也是人,也具有复杂的人性,一味溺爱只会毁了孩子,认为孩子都是小天使,不加以正确引导,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还有一类人,是马修的前任学监老师,他们属于“躺平派”。

马修问他为什么离职,他说自己受伤被缝了十几针,并且警告马修小心。

明明知道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也看着无辜的“替罪羊”孩子被校长打得皮开肉宅,但他根本不关心。原因竟然是如果浪费了时间,可能会错过离开的班车。

比起校长,或许他们不会用什么惨无人道的手段来“镇压”孩子,但是他们从心底里放弃了教育这群“差生”,并且也不相信他们会变好,只求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当然,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味责怪孩子,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是在内心里扼杀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

或者说:“孩子本来就这样,我也没办法”,然后把手一摊,什么也不做。这也是一种偏见。

而且,这种偏见危害甚至比“校长”们还大,因为他们不仅放弃了教育孩子这件事,还可以把所有罪责都怪在孩子头上,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堂而皇之地逃避教育的责任。

在经历了这样对孩子的“放弃、忽视”后,孩子往往也就放弃了自己。

电影里,接受了“命运安排”的孩子们恶作剧,伤害老师,横行霸道,欺凌弱小……他们的参与,让这个校园更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充斥着暴力和绝望的“人间地狱”。

其实,这种孩子自身对自己的偏见,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伴随孩子一生。

没有外在干预,孩子永远摆脱不了“没有人相信我,没有人爱我,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个废物,只会伤害别人”这样的诅咒。

在这样的诅咒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只会在一次次现实的冲击之下变得越来越堕落和痛苦,怎么可能有任何勇气或决心去开创自己的人生呢?

塘底小学的孩子们就是这样,在偏见之下一次次被人放弃,最后自我放弃。

说完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再来看我们的主人公马修。

马修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世俗意义上的“边缘人”,按理说是“被偏见”的那类人。

在来塘底之前,他的歌从未被人唱过。在城里混不下去,才来到了这所不被所有人看好的学校做学监老师。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来的第一天,他就亲眼目睹了马克桑斯被弄伤眼眶,差点致盲,他的公文包也被孩子们扔来扔去来戏弄他,试图给他一个下马威。

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让马修也在扪心自问:这些孩子真的没救了吗?

他开始翻看白天要求孩子们写的资料,原来他们也有理想,有的想做消防员,有的想当战斗机驾驶员,有人想当牛仔(当然了,没人想当老师)。

原来看似玩世不恭的少年们,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如果不是环境所迫,没人想做不良少年,更没人想做一个岌岌无名的混混。

从这些孩子稚嫩的话语里,他看到的是一个个心底深处闪着希望之光的灵魂。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揣着梦呢?虽然是来做教导老师的,但包里永远装着很多自编的乐谱,也希望能成为一个厉害的音乐家。

他自己首先没放弃自己、束缚自己,才能为别人打破偏见与不公。

此时,回想白天发生的一切,他不由自主地想起白天孩子们编排起来打趣他的“歪歌”。

身为一个音乐家,他从那些旋律里,听出了声调,也渐渐勾勒出了孩子们的一个可能的未来。这个未来,或许可以和他再熟悉不过的音乐有关。

所以,他不仅没接受大家对孩子们的偏见,反而决意要亲手打破它!要让这些顽劣不堪的孩子“好”起来。

放弃一个孩子很容易,真正难的是相信一个孩子并且让他变好。就算外界和他自己给这个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你依旧选择相信。

轻易地和其他人“同流合污”,屈服于偏见,并且自己也自然地成为偏见的一员,省心又安全。而马修走的,是一条很难的路。

他认可孩子的价值,并且决意要带孩子们打破偏见带来的诅咒。

然而在“塘底寄宿学校”这样充斥着绝望和镇压的环境下,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

2、

找到一件事,和孩子做出成绩

教育学上有一个观点,叫做“以美育促德育”,自古以来就有用音乐和美术教化孩子的传统。美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

所以这件一起做的小事,以美育切入再合适不过。所以马修选择了音乐:办一个合唱团。

马修曾经发誓再也不碰乐谱,但是面对这群孩子,他决定“永远不要说绝不,总能做些什么的”。

他根据孩子的声音将班级分为了中高低三个声部,晚上,摊开五线谱,他开始为这些孩子创作歌曲。

一开始大家都不是很配合,小动作不断,但是随着排练越来越顺畅,孩子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知名捣蛋鬼莫朗杰,在被罚打扫卫生的间隙开始偷偷练习唱歌。

而马修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并且夸他做得很好,这给了他很强的自信,唱得越来越好。

不得不说,莫朗杰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音乐指挥家,马修老师的启蒙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孩子们在合唱的时候,体会着音乐的力量,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的归属感。

随着合唱团一次次的排练,孩子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马修指挥每个人唱歌的时候,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令人动容。

一曲结束,孩子们罕见地问了,“我们唱得不好吗,先生?”而在此之前,孩子们是绝对不会关注大人对自己的反应的。

这一次,马修说“不,你们唱得非常好。”这或许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少有的夸赞。

音乐之美把这群人连结在一起,在“做好合唱团”这件事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发现了来自个体的内心的力量。

后来,因为马修老师监学期间,学校突发大火,校长终于把早就看不顺眼的马修赶出了学校,并且规定任何人都不准相送。

当马修落寞地走出校园,塔楼上突然传来了悦耳的歌声。

此刻,这群他人眼中顽劣不堪,曾经用恶作剧戏弄老师的孩子们,用歌唱表达着同一种心情——对马修的依恋和不舍,对自己人格的肯定与自信。

没有依恋,他们怎么会唱起老师为他们谱写的歌?没有自我意识和自信,他们又怎么会敢于反抗崇尚暴力的校长的规定,用自己的方式为老师送别呢?

那一个个从窗口飞出的纸飞机,代表作着孩子对一个教育者最高的赞美,也代表着对校长的强权无声的反抗——这是马修通过音乐的力量,对这群孩子成功教化的最好证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修虽然离开了,但是希望的种子已经在所有人心中种下。

莫朗杰本有可能成为一个小混混,却在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之下走上了追求音乐的道路。

相信那些梦想着成为牛仔、成为消防员、成为飞行员的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3、

做一个“宽容但不纵容”的家长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美很治愈,但是仔细体会马修的教育方法,才发现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其中满满的都是细节。

用一句话来说,马修之所以能够教化这群孩子,就是因为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犯了错时:对他们虽然宽容,却从不纵容。

在恶劣的大环境里,习惯了与大人以对抗的方式相处的孩子,其实教育起来一点都不容易。

指望不通过惩罚的方式,三言两语实现孩子的人格塑造与师生和谐,未免有些太脱离现实了。

同样是惩罚,校长和体育老师的方法是殴打和关禁闭,也就是最传统的体罚。

这种惩罚方式虽然能激发出孩子的恐惧,让孩子屈服于校长的淫威,但是内心里却满是憎恨与叛逆。

莫朗杰私下里画校长的恶搞图,蒙丹甚至在被校长一再逼迫的情况下突然暴起试图杀死校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马修也对孩子使用了惩罚,但是他的惩罚不是肉体上的鞭笞,而是基于人性的对心灵的教化。

因为勒盖莱克的恶作剧,门卫马克桑斯眼眶受伤,马修惩罚他的方法是让他去照顾马克桑斯。

在这个过程中,勒盖莱克切实地了解到他给这个老头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他是好孩子,只是缺乏理解”,听着老头对他的袒护,这个孩子羞愧到无地自容。

靠鞭笞和禁闭这种剥夺自由,施加痛苦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好人。

但是让孩子意识到行为后果,并产生由衷的感情触动,却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

因为不满马修和妈妈走得太近,莫朗杰对着马修高空抛物,马修满脸墨水。

他没有责骂莫朗杰,而是在一次排练上,让他退出合唱团,对他说这个合唱团不再需要他了。

莫朗杰非常失望,在那一刻,看着同学们欢乐地排练,他第一次感到了后悔。

随后,马修在合唱团对校董表演的时候,温柔地招手示意莫朗杰唱歌。莫朗杰展开歌喉,惊艳四座。

在这个过程中,马修通过惩罚让莫朗杰体会到了悔恨,也通过宽恕让孩子体会到了被原谅的喜悦。

真正的教育,往往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也教会孩子什么是错误,并且承担责任。

偏离的时候去纠偏,做得好的时候鼓励,尊重,平时给予更多关怀与爱。

豆瓣上的网友也说,如果年少时候能够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或许人生将会不同。也有人为了成为这样的老师,走上了三尺讲台。

好的教育者可以治愈孩子一生,坏的教育者却也可以毁了孩子一生。

而离孩子最近的教育者,其实是父母自己。

这个落雪天,和孩子一起,去感受电影的暖意吧~

看完这部电影

你有什么感受?

欢迎留言互动哦

原标题:《豆瓣9.3, 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电影, 清华附小也在推荐!》

阅读原文

- END -

kvk是什么意思(kvk是什么意思饭圈)

万国觉醒曹操一技能需要多少金头?王国纪元kvk什么意思?意思是王国的每一个世纪年份。王国...

北京工业大学分数线,2022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一览表(含2020-

高考填报志愿时,2022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以及最近三年分数线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