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北大包子铺,重张!_

最后更新 :2022-12-10 15:13:26

在北大

有个时常排着长队的快餐店

包子、生煎、烧麦、豆浆......

不大的一方天地

却能照顾南北风味、实惠又健康

它就是位于校内38、39号楼北侧的

“松林包子铺”

建成于1999年

2005年3月22日正式对外营业

“松林”是北大首家营养快餐店

三丁包、生煎包、鲜肉包

这里的经典面点味道鲜美

深受喜爱、经久不衰

北大同学常说

“没有‘松林’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2022年7月,“松林”停业整修

上个月初,阔别百余天的

“松林快餐”全新上线

崭新的环境,不变的人气

熟悉的香气氤氲间

掉落在“松林”的青春碎片一一浮现

不同时代北大人的“舌尖故事”

在记忆深处展开画卷

游目八方也需要心灵的栖息

我们的一部分青春回忆

落在暖心暖胃的食物里

落在浓郁的饭菜香气里

今天,从松林快餐出发

一起乘坐时光机

游览北大食堂的过去与现在

探访袅袅燕园里

治愈人心的烟火气

“松林”记忆

?雪中的“松林包子铺”

落在恋人外套上的六角雪花

每次刚好花掉5.20元的早餐

凌晨的微光,深夜的绵长

......

“松林”的回归

勾起了北大人的青春记忆

?左滑查看“松林”改造

新“松林”菜单

中文系14本 田乔

记得是大二的冬天,初雪,正是早八。我和男友走去理教上课,手里拿着打包的玉米,到了教室早已冷掉。我看着理教天台堆满了雪,很遗憾地说,好想能吃着热乎乎的早饭,从容地看漫天落雪啊。

我是南方人,没怎么见过雪,原以为作为北方人的男友,见惯了雪,没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但第二天他到我楼下,接我去松林吃早饭。他穿了一身毛衣,我问他这么冷怎么不穿羽绒服,他打好了皮蛋瘦肉粥和三丁包,带我坐在松林的棚下,一只手探出棚外,静静地等待了十秒。我啃着包子,他举起毛茸茸衣袖给我看:因为雪花在羽绒服上不容易成型呀。你看,真的是六角形的吧。

那天风其实很大,在室外松林的包子也冷得快,但我看到黑毛衣上星星点点的六角雪花时,确定那是我吃过最香甜的包子。松林外很安静,全北大都在落雪,我有一片六角形的雪花。

历史学系20本 陈佳艺

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松林是我经常光顾的一个“早餐宝地”。每次想到松林,就会想到暖乎乎的豆浆,油而不腻、嚼劲十足的烧麦,还有生煎包子,肉馅裹在散发麦香味的面皮里,唇齿的记忆,胃的记忆,满足的温度构成了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个小期待和小确幸。生活的琐碎也可以是浪漫的,每次点餐的数字正好是“5.20”。献给松林,也献给在松林工作的叔叔阿姨们~

小陈

松林

三个烧卖

两个煎蛋

一碗豆浆

就可以收获对阿姨5.20的表白

2021年6月25日 09:04

国关18硕、20博 乍得留学生 托马

我从非洲来到中国,第一次吃包子是在本科时候,那时我常同室友一起赶着吃凌晨四点的第一炉包子。因为这段回忆,我喜欢上了吃包子。松林餐厅开得早、关的晚,所以我在北大念硕士的日子里,早餐时间都是在松林度过的。虽然都是平常可见的北京小吃,但它们填充了我对日子的概念,增加了生活之余的氛围感,更是专属于我的北京印象。

寒冬来临前

装修一新的“松林快餐”

重新上线!

热闹和宽敞兼得

平价与现代兼具

暖灯亮,热气起

无论何时饥饿来袭

鲜美面食随时为你补给能量

“松林”外景

?新“松林”内景

·

北大同学为“松林”绘制的插画

外国语学院21本 梁舒钰

我对松林所有美好的回忆都藏在那一碗豆浆的氤氲热气里——再没有任何一个瞬间的幸福可以超过那一刻:阳光透过窗棱和你拥抱,安逸与醇香一起融进胃里;红尘和人间在身后熙攘,面前仍是绿意盎然,还有玻璃上若隐若现的霜……

这一方小天地承载过我的许多:它打破了我对北京物价的不适应,留下过寒风中某一人的记忆,更一度成为晦暗日子里的精神寄托。而如今,沉寂了数月的松林再度开张。不知我能否把这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当作本来的那个地方,只是时移世易,人来人往,惟愿手中豆浆依旧温热,哪怕道阻且长。

元培12本、国关18博 韩国留学生 禹炫京

松林于我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那里承载了我在北大游泳队三年的难忘时光。我念本科的时候还没有太多外卖可以点,但游泳队每次训练结束的时间都不在饭点(早上10点和下午2点左右),于是营业时间很长的松林餐厅就成为我们绝佳的相聚场地。我还记得那时的夏天,我们围坐在外面的桌子边吃饭、制作比赛用的加油板、发放队服。紫藤萝很香,包子很香、皮蛋瘦肉粥也很香。每天训练后的一句“松林见”,就是我满满元气和一天期待的来源。因此时光过去了,我的回忆里却留下了一幕幕光影,和北大食堂独具的人情味。

?夜晚的“松林包子铺”

“家园”记忆

?新“家园”食堂内景?

“家园”食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

位于百周年纪念讲堂位置的“大饭厅”

曾经的它既是食堂

也充当校礼堂与影舞厅

后来又化作美食主题CBD

馄饨、汤面、猪肉饺子、黄桥烧饼

是温暖寒冬胃的面食部招牌

麻辣香锅、飘香拌面和冒菜

让老家园常常食客盈门

长队从“康中”排到“康西”

流连于丰富美食和温馨空间

奔波一天的劳累都能得到抚慰与治愈

“家园”食堂变迁图?

?老“家园”

?新“家园”

中文系98本、05博、现新传教师 张慧瑜

学三附近的面食部是2005年前后新开的,那里的刀削面很有名,面筋道,加的卤也有好多种,味道很好;窗口盛面的小姑娘很有名,在她窗口刷完卡的同学不用按顺序排队,她能记住每位同学的脸和他们刷卡的先后次序,依次把面分给大家,从来不会弄错,这被当成很神奇的事情。我有时候会吃一大碗面,再加一小碗,很过瘾。

学校里原本还有一家叫药膳的小餐馆(编者注:“药膳餐馆”位于老家园食堂附近,学五食堂稍往北一些),那里的麻辣鲶鱼特别好吃。药膳面积不大,有一个大间,还有几个小包房。当时中文系还在静园五院,离得比较近,我常常跟我的导师戴锦华老师一起去吃鲶鱼。有一段时间,每周文化研究工作坊结束之后,戴老师就带着我们走到药膳,必点一份大鲶鱼,很快就被我们一扫而光,还有一次,鲶鱼被我们学生抢光了,我们又加了一条。当时很流行福柯、德里达的理论,每次吃完鲶鱼之后,我们还会在辣椒中反复搜寻有没有漏下的鲶鱼,被戏称为“鲶鱼考古学”。我记得当时经常会聊全球化、电影、底层等话题。

历史学系06本、现元培团委书记 郭一杰

我们当时住的31楼,后面就是康博思,所以康博思的中西餐和面食部都是我们经常会去的地方。一碗豆浆,几个小包子(是手工做的杭州小笼包,馅多,特别好吃)、黄桥烧饼,差不多算是早餐的标配。康博思西餐当时在BBS上有社团一起团购美食,学校各个部门开小规模例会也常常去那边。

31楼住了很多女生,所以在康博思门口和宿舍楼中间,常常会有男生摆蜡烛表白,这样女生一回头就能看到。

综合科研楼附近原本有一家“药膳”,那里的麻辣鲶鱼特别好吃,上面会放炸得脆脆的三鲜锅巴,它搬走之后,我再也没吃到过和它一样好吃的麻辣鲶鱼。

新家园没建好之前,在综合科研楼附近设过食堂,叫竹园,因为那儿整个一片都是竹子。

我的印象里,北大的食堂常常与自习空间相伴随,下午的康博思,尽管食堂灯光昏黄、周边人来人往,也常常能看到埋头看书的同学,颇有一种“闹市里读书”的感觉。

2020年,新“家园”食堂落成

一层的自选美食、二层的风味窗口

原学五的中式快餐迁入三层

星移物换,温暖永存

四层的愉火锅和西式快餐

是校内小聚的不错去处

一台可供即兴弹奏的钢琴静候来客

为美食点染上艺术的气息

基础医学院21本 朱子蚨

一直以来很喜欢家园的墙边上的一句话:“吃过同一个食堂,我们就是家人”。我的“燕园第一餐”就是在家园一楼吃的。当时家园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舒适和高级:取一个餐盘,不紧不慢地踱过各个窗口,看到喜欢的菜就放到自己的盘子里,出门时一块儿结账。随着在园子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渐渐打卡了家园的其他美食。家园二层是各地的特色菜品,我喜欢广式窗口的叉烧饭,甜而不腻,肉给的很足;还喜欢新疆窗口的玫瑰烤馕,馕是半月形的,表面是面点烘焙过后特有的焦黄,内部可见深红色玫瑰花酱,份量、口感、甜度都把握得刚刚好,私以为胜于云南的鲜花饼。

家园三楼是我去的最频繁的就餐地,我最喜欢的是干锅菌菇饭和鸡腿饭。我本身是不爱吃菌类的,因为菌类烹饪过后,总是会散发出一种让我头晕的气味,但家三的干锅菌菇饭将肉和菌的比例把控得很到位,肉味掩住菌类的独特气味,菌类丰富肉类的口感,还带有一些解腻的清脆芹菜,搭配可谓绝妙。家三还附有一个阳台,我很喜欢约朋友一起去那里吃饭,三两人围桌而坐,桌上食物热腾腾的,转头一瞥是蓝天,迎面拂过是微风。

哎,真不知是哪个天才脑瓜,想出把食堂取名为“家园”,奈何本人辞典贫瘠,只能狠狠一个夸!

外国语学院22本 田云墨筱

愉火锅是我来北京后吃的第一顿火锅。作为一个无辣不欢的四川人,初来乍到,发现竟然可以在校内吃火锅后快乐得想飞起来。特辣锅底、经典牛油,打一碗香油碟,加点小米辣,肥牛七上八下,甩一甩火锅面,缠绕在筷子上。对家乡的想念在这时显得如此真实而具体。有时下课后一个人来,看着水汽蒸腾,就拥有了一天的“小确幸”;有时约上几个朋友,不着边际地谈天说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好像回到了还在成都的时候。考完阶段考,和几个同是考场失意人的朋友一起,烤几串大大串,再到学校附近的“麻辣空间”吃一顿火锅,觉得自己又可以继续战斗。没有什么伤心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多来几顿。在家园食堂,我在某种意义上回到了家。

“家园”四楼的钢琴?

“学五”记忆

“学五”食堂二楼?

坐落在宿舍楼群间的“学五”

伴你度过元气满满的每一天

在冬菜包子和早餐油饼的时代

三五好友,几盘小炒便是难得放纵

招牌鸡腿饭时代,桂林米粉当道

如今米粉仍在,口味却易作湖南味道

“学五”食堂外景?

生科95本、99博、现生科研究员 徐冬一

读书时,周末会和朋友一起去学五二楼改善伙食。那时候其他食堂都是大锅饭,但学五二楼有可以点菜的小炒,虽然和其他食堂比有点贵但感觉很值得。

生科09本、13博 高远

学五以前是离我们寝室最近的食堂,大一时候我们舍友四人还喜欢早起,天天不是学五就是松林,去学五会吃大包子。中午的时候,学五和学一是最便宜的两个食堂,最常去。后来康博思装修,里边的菜搬到了学五,学五就不再是最便宜的了,大包子好像也没了。本科的时候最开心的“奢侈”之一就是去学五二层合利屋,常常是因为和同学打赌请客。

现在的学五

是燕园唯二“学”字头的食堂

拌饭、香锅、麻辣烫......

随快餐车“开”到燕园各处

草坪前建起小喷泉、搭起大排档

待到夜色渐深

这里辛香翻滚,咸香缠绕

碰撞出余韵绵长的往昔回忆

工院20本 张颖宜

四年前的高中生夏令营时,我和好友听说鸡腿饭味道好、分量足,于是靠着地图导航找到了学五食堂,但是临时饭卡不能使用。这时在后面排队的学姐毫不犹豫地帮我们刷了卡,并且说:“算我请你们的,欢迎来到北大!”如今鸡腿的味道已经记不起了,但那份感动一直留在心里。

中文系20本 化掉的冰淇淋

五点了,人群不断涌入食堂。一楼湖南米粉的味道顺着被掀开的门帘飘荡在冰冷的空气中。我们面对面站着,一句话都不说。他的视线从我的身上转移到学五的门牌。我望向屋内,水蒸气咕嘟嘟的上升,里面的人欢笑着,咀嚼着,正如我们从前那样。是从什么时候变了呢?也许是他说想要出国那天。思绪缓缓回到眼前,他叹了一口气,避开我的目光,转过身去说,就这样吧。而后匆匆从食堂的侧面离开。话音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打转,我愣住几秒钟,复而明白过来。片刻我走进学五食堂,在琳琅满目的食物中不断找着我们最爱的鸡腿饭……我们都知道结果,却还是倔强。

?夜晚的“学五”食堂?

“农园”记忆

“农园”食堂外景?

毗邻教学楼的“农园”总是格外热闹

这里原本只有两层小平房

原燕京大学将此处辟为农场

故得名“农园”

一楼的红烧狮子头

室外的夜间大排档

师傅们精心烹调

汇聚各地佳肴美馔

皆成老北大人津津乐道的美味

?老“农园”

?新“农园”

物院96本、00博、现物院教授 穆良柱

我读书时,农园是个二层小楼,一楼的菜品也非常好,肉菜特别多。北大食堂的肉菜一直比例不小,应该是照顾年轻人爱吃肉。农园的红烧狮子头,纯纯的肉不加淀粉不是清炖,特别受欢迎,可惜贵,我只有在中秋节、国庆节,学校发加餐券才舍得去买,现在的红烧狮子头不是那样了。说起加餐券,我正好赶上从饭票逐渐换成IC卡的一届,我们前面几届都是饭票,到我们这届改发IC卡和定量供应的饭票(一定量不能再多了,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加)。

新传07本 王嗖嗖

回想十几年前入学北大时,农园食堂最令我崇敬,以至于到那里吃饭都有种隐约的仪式感。新老朋友到访北大后,我一般都会带他们坐一下农园北边的户外电梯,到二层吃点什么。其实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最有印象、最怀念的,是一块五一杯的燕园泉酸梅汤。这个汤在学校很多食堂都售卖,一开始我也只是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陪一名高考失利错失北大的同学坐农园电梯时,她告诉我自己读高中时候就喜欢喝这个。这汤里的酸甜滋味一下子就鲜明了起来。

时至如今,酸梅汤真令人怀念。

2001年,“农园”装修升级

摇身一变三层大楼

敞亮的空间,丰富的菜品

堪称北大最早的“现代化”美食广场

一层东北侧的咖啡厅,三层餐厅

为师生们提供自习研讨聚餐的好去处

冒菜、烤鱼、瓦罐汤、木桶饭......

二楼的各式美食吸引着

自天南海北的北大人

唤起大家关于家乡风味的纯正记忆

中文系20本 吴雨睿

要说我关于农园最难忘的回忆,那一定是去年的宜宾美食节。

看到家乡菜在食堂刮起一阵火辣的旋风,作为四川人的我自然也按捺不住,趁没课时早早赶往农园。菜品还没端上来,宜宾美食的窗口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龙。温暖的灯光之下,看着食堂的叔叔阿姨们忙忙碌碌地摆出一盘盘小吃,心头涌起别样的亲切感,在我的记忆中,从前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过的回家路,就总是飘着猪儿粑、苞谷粑、燕窝丝的香气……

热腾腾的燃面终于端到眼前,久违的家乡味道刹那间击中了我,一碗下肚,便点燃整个寒冬。一直觉得,辣椒的灵魂不在有多辣,而是在那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特殊的香——这一次的地道川菜自然没有让我失望。

那段时间,我几乎是“驻扎”在农园,把每道菜都尝了个遍,还不忘跟好朋友们疯狂安利:“第一次在学校食堂里吃到这么正宗的川菜!有美食节的农园就是我的快乐老家!”

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在这里品尝到各地的特色美食呢?之后再踏入农园,我总是会怀有这样的期待。

外国语学院20本 潘家园没有三方桥

刚遇到男朋友时,听他说没吃过农园早餐,第二天就急着把他拉去好好感受。作为辽宁人的他,一进门就被现做的烤冷面吸引,对这一东北小吃赞不绝口,尤其喜欢刷冷面的辣酱。这以后便入了迷,“您好,一份烤冷面,麻烦多刷辣酱”,伴随着鸡蛋打在铁板上“滋”的一声,烤冷面的阿姨随即开启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锅铲“锵锵”作响,再刷上酱,浓郁的香味便溢满了整个档口。作为“饭搭子”的我,也总能蹭到男朋友点的烤冷面,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Q弹的冷面皮里,包着香软的鸡蛋和爽滑的烤肠,真是让人欲罢不能。知道我不爱吃葱花和香菜,他都会贴心地避开,把酱最多的一部分面皮分给我。

他说过,吃着这个,总会想到家乡的雪与用路边摊烤冷面暖手的日子,我在身侧静静谛听,虽然家在岭南的我未曾有过这样的记忆,但我依然愿意徜徉于彼方,在烤冷面的香气里,一同补回那些未即而远的时光。

“农园”一层的咖啡厅?

“燕南”记忆

“燕南”食堂和盛开的紫藤萝?

曾名“学四”,现称“燕南”

空间不大

却荟萃鲁、苏、川、粤之经典

当用餐高峰来临

桌椅不足以容纳全部食客时

站着吃、端着盘子吃

去外面的石桌椅上吃饭

就成为独属燕南的别样美食体验

2022年6月“燕南”投入改造前,全体职工合影留念

用餐高峰时段的老“燕南”

元培11本、15博 易梦媛

燕南太方便了,地下的酒香坛肉非常好吃,稍微有点甜口,看上去好大一块,实际上肥而不腻,这个菜历史悠久,据说02年就已经有了。燕南一直是铁盘子,可以选铁盘子和那种有很多格子的铁盘子。曾经在燕南参加过中医社的晨读,不过后来因为起不来就放弃了orz(不过感觉还是挺有趣的)。

生科20本 叶绿体

难得下午的实验课不到五点就结束,同组的小伙伴拉我去燕南吃饭。我俩最快速度收拾好实验台,几乎是一路小跑过去,就为了在燕南抢到两人能挨着坐的位置。也是那天,我在小伙伴的推荐下第一次吃到奶黄酥。刚烤好的奶黄酥,是真的集甜、香、酥于一身,一口下去感觉什么昏暗的日子都可以被点亮。小伙伴买的是一碗热腾腾红艳艳的面,热气蒸上去好像能把周围的寒气都驱散。我俩都没什么念头说话,热情全都放在了吃上,实验课上一直紧绷的神经被食物的美味逐渐舒缓下来。我们走出燕南的时候,整个校园已经亮起了路灯。之后每到实验课,我就想吃奶黄酥,可惜后面的实验再没有能在六点之前做完的,我也自然再没吃上实验课后的奶黄酥。后来我又买过好多次奶黄酥,但最好吃的还是那一次,以后的每一次都像在重温第一次吃的情怀。

今夏,“燕南”食堂再度进入改造

卤味、干烧肉、牛肉饼、猪肉扒

石锅拌饭、大盘鸡、辛拉面......

从胃里暖到心田

这里的美食各具特色

一旦开始说,就停不下来

改造结束的燕南

我们期盼早日与你重逢!!

左滑查看“燕南”改造效果图

此间烟火,最抚人心

走进这些融汇各方美味的食堂

窗外是不被打扰的燕园岁月

碗筷叮当、唇齿留香、欢声笑语

幸福和满足不再以时间定义

物院96本、00博、现物院教授 穆良柱

我在北大这么多年一直吃食堂,感觉北大的食堂整体还是很好的。一个食堂吃腻了,就可以去另一个食堂换换口味,总是有的吃,这点很难得。关于食堂,印象最深刻的变化是:我读书时,大家都会背一个铝的或者不锈钢的饭盒打饭,吃完了自己清洗,所以每个食堂都有一大排水槽,有的食堂还有可以存放饭盒的储物柜。这个钢饭盒大家上课也会背着,如果老师拖堂很久,就会有同学开始敲饭盒。北大好像很晚才换成托盘,不需要大家带饭盒。

国关18硕、20博 韩国留学生 李恩周

我对北大食堂最深的印象是,师傅们都非常nice。2018年我刚来中国留学的时候中文不太好,还不太会用中文表达菜肴的名字,每次点菜的时候只能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让我感动的是师傅们都非常耐心地帮我拿菜。

北大的食堂里,中关园食堂给我留下了很多个“第一次”的回忆:开学典礼那天第一次吃到有中国特色的豆浆和油条,第一次吃秋葵......疫情后时隔两年再次回到中国,我隔离结束之后的第一餐也是在中关园食堂吃的。那时看到熟悉的风景、尝到熟悉的味道,我才感到我真真切切地回来了!

我非常喜欢中关园食堂的主食,种类特别丰富且每次都不一样,令人期待。除了服务、菜品和环境,中关园食堂让我倍感归属感的最大原因,还在于它的社区氛围。因为它是一个身处居住区的食堂,所以平时可以看到周围居民们的生活:打饭时候拿着饭盒打回去吃的家属们,自在地跳着广场舞的人们,偶尔从居民家中传来的钢琴声,都让我感到生活的浓浓氛围。因此中关园食堂对于我,代表了第一次来中国留学时,忐忑之后的安心,更记录着我融入北大之后在三餐日常中体味到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粥一饭,三餐四季

点醒一代代师生一整天的期冀

勾勒出记忆中肆意简单的青春风味

陪伴每一位“食客”续满能量

不徐不急,开启新的旅程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餐饮中心

编辑:陈一格、孟碧、张馨元、唐儒雅

图片:敖古凯麟、王皓、楚召瀚、朱成轩、黄喆、姬浩宇、郭雅颂、视觉中国、北大新青年

插画:刘钊

排版:唐儒雅、郭雅颂

责编:月亮

北大餐车开进生活区

北大新图书馆,开馆!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

?此间烟火,最抚人心?

- END -

婴儿绒(双胞胎娘胎内打架,出生后浑身淤青?专家:这几乎不可能)

9月4日,湖南一位宝妈上传的“双胞胎在肚里打架出生后浑身淤青”的视频格外引人注意。视频...

国窖1573多少钱,国窖1573价格表52度多少钱一瓶 国窖1573价格图表-

俗话说人生如酒,酒如人生。无论人生过得如何,一杯酒戒一肚子愁,自古以来,喜欢喝酒的人就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