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从天后宫到波罗诞 寄托着人们对海的向往_

最后更新 :2022-12-21 09:17:13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鹤涛摄

“十四五”期间,广州要重点打造十大海丝人文地标,包括十三行、黄埔古港、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南海神庙、扶胥古运河、南越国宫署遗址、光塔、南沙天后宫。

广州市南沙区大角山东南山麓的南沙天后宫是世界最大的天后宫。

如果车行顺畅,从市区开车到这里不用一小时。大角山下路况优良,沿一侧是海滩、一侧是绿地的公路转一圈,就来到雄踞在山坳之间、三面红砂岩峭壁环抱的天后宫前。占地1.5公顷的宫前广场正中,立着一尊面向虎门口的天后像。循着天后像视线的同一方向望去,不远处就是南沙港。前不久,记者跟随第二届南沙文创大赛采风的设计师又一次来到了这里。明亮的阳光下能见度极好,江、海、船,循着各自的节奏远去或行近,正如那些在这珠江口呼啸而过的时光,似乎清晰,又好像有点朦胧。

天后庙遍布“海丝”大小港口

南沙天后宫采用清式建筑对称布局,高低错落地依山而建。整个建筑群最高点是位于寝殿之后东北方的南岭塔。塔高45米,采用楼阁式建筑。南岭塔上,可远眺天后宫全貌,虎门口内外的洋面也尽收眼底。因此,这座塔还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

按照地方志的说法,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1995年重建,199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落成庆典。

妈祖姓林名默,又称林默娘。林默娘自小在海边长大,精熟游泳和驾舟。她靠着一身本领,在恶劣的天气中经常腰悬桅灯,单舟出海,在大风大浪中营救遇险的渔船或商船。遇到无法出海的恶劣天气,她就会站在屋顶或登上湄洲顶峰,高举火把或灯笼,为迷航的船只引领方向。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因出海救人,不幸葬身大海,年仅28岁。此后,林默娘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明初轰动一时的郑和七下西洋又将其推向一个高潮,各地妈祖庙大量修建、重建。

基于中国海事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南海海上贸易事业的兴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洋孕育的无穷机会,也深深了解其风险。如郑和所言:“财富取于海,危险也来自海上。”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备受重视,妈祖文化成为“海丝”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

文史学者黄利平认为,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遗存中,天后庙最有代表意义。它遍布海丝的众多大小港口,仅香港地区就有70余座。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现在有4000多座妈祖庙。

南海神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位于广州东部黄埔区的庙头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村。村头的河道边,一座古老的庙宇显得很醒目。这就是曾经被称为岭南第一大祠庙的南海神庙。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通海夷道”,指的就是以南海神庙前的古码头为起点的通航之路。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和平之舟”号抵达黄埔港,首站考察南海神庙,并确认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南海神庙所在的“扶胥之口”一带,是广州出海进入大洋所必经的交通孔道,也是唐宋时期到广州贸易的外国货船的停泊之所,历来被认为是广州的外港。宋代以后海面因圩田等活动收窄,海岸线南移,港口让位于珠江南岸的黄埔村,外洋船只逐渐转移到琶洲一带。但直到明代中前期,南海神庙前扶胥之口仍然是南临大海,可通舟楫。2005年11月,为迎接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复航广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们在南海神庙周围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于10个地点、4642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了从南越国到明清众多遗迹,其中便有明码头及道路遗址。当时主持发掘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介绍,当时这一片种了很多香蕉树,码头和道路的两侧都是黑色淤泥,可以推测古码头是修筑在淤积的滩涂上。入港的海舶据推测不是直接依托码头靠岸,而是通过小船来接驳。

在目前已知的材料中,明确记载四海有祠庙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7年的秦德公迁雍之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在会稽山上望祭南海,之后历代也都有祭祀四海神的活动。直到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设立南海神祠,表明官方在广州的南海神祭祀场所正式确定了下来,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不过在唐天宝以前,南海神的地位还不算很高。唐朝武德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的制度,海神地位逐步提高。唐玄宗时期,曾五次派重臣祭祀南海神,其中以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遣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最为著名,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南海神之先河。

此次祭祀之后,南海神获封“广利王”,由享受公侯之礼升级为享受王一级待遇。所谓“广利”,自然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丰厚贸易利润。唐王朝对南海神的厚望,实际反映了广州港海上贸易对国家财政的重要贡献。

入宋,南海神不仅封号增多,祭祀之典的隆重程度也逐渐超出其他三海之上。973年,北宋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同时拨款修缮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贸易顺利。1062年,广州知州余靖重修南海神庙,新宫扩展为三百余间,成为岭南第一大祠庙。之后历代与之相关的碑铭等文献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人认为四海平安、贸易昌盛“亦南海大神所赐”。

烟花二月时,连舶十余里 为的就是“波罗诞”

学者王元林发现,也正是在宋代,祭拜南海神逐渐从国家祭祀的高层向地方、向民间扩展。在广州扶胥口南海神正庙之外,各地逐渐建立起“离宫”。这些县一级的南海神庙在建立之初多是官府与民间共建。目前已知最早的分庙,是熙宁初年在东莞县城东郊建立的。

粤西洪圣南海庙较多,明代新州、恩平、开平、新会、高要、德庆、阳江等县皆有之,但粤北、粤东则很少见到南海神庙。这与珠江三角洲及粤西河网密集、江海相通、南临大海的地理格局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与这些地区主要为广府系居地,海上贸易发达,祷求南海神庇护、解难有关。清代,南海神庙地区分布仍因袭明朝地理格局,但为数更多。

南海神庙的分布,反映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大港口的地位,也让我们看到珠三角、西江地区航运、水产业的兴盛。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非常繁荣丰富的民俗文化,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云:“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说的就是广州地区旧俗中“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的“波罗诞”。

波罗诞究竟有多热闹呢?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粤人击之(鼓)以乐神……闻于扶胥江岸二十余里,近则声小,远乃声大。”清同治年间《番禺县志》记载,广州的民俗集会中,“极盛莫过于波罗南海神祠,亦在二月,四远云集,珠镶花艇,尽归其间。锦绣铺江,麝兰薰水。春风所过,销魂荡心,冶游子弟,弥月忘归,其靡金钱不知几许矣”。

如是盛景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庙前搭篷作铺店,凡省会、佛山之所有日用器物玩好,闺阁之饰、儿童之乐,万货荟萃,陈列炫售,照耀人目。”而最著名的风土特产当属波罗鸡:“糊纸作鸡,涂以金翠,或为青鸾彩风。”参加庙会者都会买波罗鸡回家,或赠送邻里。人们通过这种隆重的典礼,热闹的庆祝,使自己与这座庙宇联系起来,以便置身在南海神的庇佑之下。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 END -

燃气表,长沙新奥燃气被指老表换新表后不能提前购气?回复来了湖南_

原标题:长沙新奥燃气被指老表换新表后不能提前购气?回复来了!受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大幅上升...

兆讯传媒:12月5日获融资买入273.21万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7.16%

同花顺(300033)数据中心显示,兆讯传媒(301102)12月5日获融资买入273.21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7.16%,当前融资余额973.16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64%,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处于低位。 融资走势表日期融资变动融资余额12月5日29.50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