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搜出一张借据,却惊动了中央,连开国元帅都亲自过问|朱德|傅德辉|朱德元帅_

最后更新 :2022-12-22 18:06:33

四川省长寿县某座村庄里,土改的工作人员正在紧罗密布的进行着工作。就在这时他从一个房间里找到了一叠借据,而其中一张上面就赫然写着“朱德”的名字。一时间工作人员有点不知所措。

他拿着借据指着上边的名字问道:“这个朱德是什么人?”

地主如实回答:“就是北京的朱德总司令”

朱老总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却犹如一道惊雷,瞬间让工作队的人和围观的群众炸开了锅,所有人都好奇,朱总司令为什么会向这个地主借钱?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中央,被这张借据惊动了

1950年的一个冬日,四川省长寿县某座村庄的土改工作正在紧罗密布的进行着,突然一个工作人员突然惊呼起来,原来有一张已经有些发黄的、薄薄的、额度仅一百大洋的借据的落款,赫然写着“朱德”二字。

围观的群众不解的、疑惑的,大有人在,也有人,直接念了出来那个名字“朱德”。

工作小队在搜到这叠借据后,一瞬间对这位地主的目光瞬间都不善了,周围围观的群众也在窃窃私语。

土地改革

地主是一位傅姓老人,他神情略微拘谨,那些目光犹如利剑一般,刺到他身上,面上也觉得发烫了起来,但是不知如何解释。

朱德,作为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是在场的人不太敢相信,这当真是那位元帅吗?那位元帅难道真的与眼前的这个地主借了钱?可如果真的是那位,怎么可能过去了这么多年了,还未还上?!

工作人员也拿不准主意,立刻拿着这张借据质问了这名地主,“这个朱德是什么人?”

地主回忆道:“就是北京的朱德总司令,那都是德国留学的事了”

众人听闻此言,尽管和减租退押的公事无关,但是一张小小的借据却牵扯到了开国元帅,当地的工作人员也非常为难,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最终选择了向上级汇报。就这样,乡里报到了县里,县里报到了川里,川里报到了西南局。

但是朱德元帅那是什么级别的人物?连西南局的官员,都没有办法对此事作出明确指示,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层层上报,将此事汇报到了中央。

开国元帅,朱德

也正是这次汇报,让朱德元帅记起了这件事情。最后朱总司令亲自写信,证明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本以为是地主用来逃避处罚的荒谬借口,居然成为了元帅承认的事实,这让大家更加好奇,想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老总

原来,这张借条诞生于1925年的德国。但是为什么两个中国人的欠条居然会在德国诞生?

1886年12月1日朱德元帅出生于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从小就知道底层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长大后的朱德便投身于讲武堂,立志要推翻封建帝制的统治。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劳民伤财,负面影响很大,使全国再次陷入混乱。最后在全国人民以及军队的讨伐下,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草草收场。时代的齿轮是前进的,足以可见,复辟帝制,违背民意,不得人心。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希望,对帝国殖民统治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也是这次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让当时的朱德元帅受此影响,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名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救国的种子。

俄国十月革命

“登高之人,愈发看得深远。”。朱德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可能才是解救中国的革命真理,1922年他毅然决然的辞去了云南省警务处长的职位,开始前往德国寻求救国真理之旅。

1922年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在国外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的周恩来等人。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段友谊的由来

1919年,傅德辉就学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他认识到实业救国的重要性,一个生活优渥的富家公子选择了出国留学。192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地主傅德辉,前往德国留学深造,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实业救国。

两个年轻人怀着相同的理想在异国他乡结识,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只不过两人在德国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傅德辉、朱老总

朱德元帅出生于一个世代租种地主土地的贫苦家庭,父母终年劳碌,家中却依然贫寒,虽说当时朱德元帅在国内从事高官,但是他清廉为民,手中的积蓄着实不多,在德国只能过着勤学俭工的生活,但因为在当地语言不通,每天只能依靠打打零工,来维持留学生涯。

傅德辉则完全不同,要知道,傅家是世世代代的地主,在当地,也是极有名望的,出生于地主家庭的他,那是妥妥的一名富家少爷,吃喝完全不愁。但和大多数的富家子弟不同的是,傅德辉没有那些富人家中子弟不好的嗜好,不喜欢浪费光阴,在空闲时光,他总是喜欢外出教学和翻译书籍。

在这位来自四川的富家公子身上,全然没有富家公子的骄傲之气,从未对囊中羞涩的同胞有过鄙视之意,他是热情的,是友善的,总是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交到了许多好友。

1925年,国内的五卅运动爆发,为了支持国内的工人运动,朱德元帅参加了德国共产党组织的游行集会。却意外地被德国政府所逮捕,发现了朱德元帅共产党员的身份。当时的德国政府当即作出了决定,将朱德元帅驱逐出境。

五卅运动

虽然当时的朱德元帅即将被驱逐出德国,但党中央却并没有放弃他,经过多番努力,为其争取到了前往苏联求学的机会。但是由于事发紧急,朱德元帅前往苏联的路费也成了问题。当朱德因前往苏联的高昂路费而一筹莫展时,是傅德辉借了他100块大洋,而那张落了朱德元帅大名的100大洋的借据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当时的两人并未能想到,直到20多年后,两人才再次让这段友谊有了联系。

1925年7月,在告别好友后,朱德乘上了前往苏联的轮船。在苏联的日子里,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列宁主义,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无可厚非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到了更多前辈的经验,为日后朱德元帅在抗战中无所不胜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带领军队胜利的坚定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春天,北伐战争前夕,中央根据情势需要,决定召朱德等人回国。

回国的朱德元帅便投身中国革命之中,先后经历了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红军十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直到二十多年后,一纸借据被从傅家搜出,出现在了众人视野,才让朱德元帅能够再次联系上这位恩人。

井冈山会师

朱德元帅的名声享誉全中国。按理来说,傅德辉也清楚地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朱总司令,就是当年的朱德。可为什么他没有主动来见自己的好朋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傅德辉当年伸以援手,并未抱着让人感恩回报的心。

傅德辉,一个地主公子

傅德辉当年学成留学归来,心里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回到家乡后,便与同乡合力做起了水泥厂,刚开始收益是有的。只不过厂子是做起来了,可慢慢的,他和合伙人之间却有了嫌隙,水泥厂很快败落下来。早年的抱负却也渐渐被现实的残酷给磨灭了,心灰意冷的他最终还是继承了祖业,过上了地主生活,好在傅德辉家中殷实,这些年虽然没有太大的建树,可终归是衣食无忧。

直到这次土改运动,才让这张借据才又一次重见天日。一张封存了几十年的借条,让战火纷飞中失去联系的好友再次重逢,这样传奇般的故事却真切地发生在现实中,不禁让人津津乐道。

朱老总

朱德元帅在回忆完这段经历之后,感叹不已。他当即请求党中央将他这位多年不见的好友请到北京。一来为了多年不见重叙旧情,涌泉相报当年雪中送炭的恩情;二来,朱德十分清楚老友在化学方面的造诣颇高,不能让好友一直这样郁郁下去。而如今,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像傅德辉这样的人才的时候。

傅德辉来到北京后,终于见到当日的好友,两人谈起分别之后的各自生活经历,一时之间,感慨万千。朱德元帅提出请求,希望他能为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做出贡献。傅德辉当下并未立即同意,他知道单靠实业救国是不现实的!他在踌躇,朱德元帅并未说什么。

后来,在朱德元帅的安排下,傅德辉充分了解到现如今中国的现状。好友的鼓励,国家的现状,令傅德辉捡起了多年不碰的化学知识,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彻底抛弃了以往的闭门造车的想法,又在北京接受了进一步的培训,之后便在工业部、综合勘探院西南分院从事化学研究等工作。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走上真正的强国之路。

回到家乡后,他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化学工作,还发展了有关化学的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朱老总

朱总司令时隔多年仍对这份异国他乡的恩情记忆犹新,可见两人友谊深厚,多年不见仍记挂于心。而傅德辉眼见昔日好友成为开国元帅,身掌重权,却没有借机阿谀逢迎,而是选择让过去的事情就此尘封,也能看出此人并不看重名利,否则那张借据也不会变得泛黄,才公布于人前了。而这也成为了两人在二十多年后重逢的纽带。

谁也没想到,谁又能想到?这样一张小小的借据,不仅惊动了中央,连开国元帅朱总司令也被惊动了,正因那上面附着了国难当前友谊的伟大之情。后来这些年,傅德辉一直在化学岗位上任劳任怨,在为国家的发展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搬上一块知识的瓦砖。

若说傅德辉是良驹,那朱德元帅就是伯乐。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留学时守望相助,多年后相遇亦能够伯乐相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身边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友人,一段友谊的建立是不易的,危急关头,守望相助,不求回报,还望请多珍惜。

- END -

英国留学生过海关(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留学英国安全手册》)

教导部留学办事中央公布留学英国宁静手册留学英国宁静手册公布留学办事站本报电日前为进...

留学kira(最新留学政策分享:留学人数增幅,申请难度调整,留学利好政策!)

最新留学政策分享留学人数增幅哀求难度调停留学利好政策随着年国内相差关政策的放开疫情...